玩酷网

乌俘虏向同伴喊话:来吧,俄军不杀人,你看我,还吃上巧克力棒了 一名名为彼得·克利

乌俘虏向同伴喊话:来吧,俄军不杀人,你看我,还吃上巧克力棒了 一名名为彼得·克利米舍夫斯基的乌克兰战俘,在接受采访时公开呼吁战友投降。 他来自乌克兰西部城市利沃夫,是在前线被俘的正规军士兵。 据俄媒报道,这位战俘在镜头前直接向乌军同袍喊话:“投降吧,别再打了!俄罗斯人不会杀人。你们看我,不仅活得好好的,身上穿着夹克,嘴里还吃着巧克力棒。” 他还提到,很多乌克兰士兵被宣传吓得不敢投降,以为会被俄军枪毙,但他说:“这都是骗人的。” 如果单纯把这段采访当成一名战俘的良心觉醒,那就低估了战争的复杂性。 在俄乌冲突进入第四年、前线胶着、征兵困难、伤亡激增的当下,类似战俘喊话其实并不是首次出现,但这次的包装更加人设化——既有利沃夫的地理标签,又有夹克和巧克力棒的生活化细节。 这种设定并非随意,而是精心挑选,目的就是打破乌军内部某种投降即死的心理屏障,让前线士兵产生也许我也可以去吃巧克力棒的念头。 从心理战角度看,这种素材传播比一百篇文章都有效,尤其是在短视频时代,三十秒足以完成一次认知动摇。 当然,乌军不会真的因为一个吃巧克力棒就投降。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类宣传无效。 它的目标受众不是乌军精锐部队,而是那些刚被征召的预备役、新兵,甚至还没上前线就已经恐惧万分的普通青年。 这种软劝降的素材,会在他们脑中留下一个潜意识判断:也许投降不那么可怕。 这也是为什么俄媒会不断推出战俘喊话类的内容。 在一线打仗靠炮火,舆论战场拼的就是情绪。 一个嘴里叼着巧克力棒的战俘,或许就成了让对手心防崩塌的第一颗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