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7年,唐玄宗李隆基年已72岁,回到长安时,迎接他的是新帝李亨和3000名精锐侍卫。当唐玄宗进城时,突然停了下来,面对这种尴尬局面,宦官高力士仅用了一个方法就平息了事态。
尽管困境暂时解决了,但唐玄宗深知,自己高高在上的权位,再也无法重新掌握。
到了775年,李隆基最信任的将领安禄山突然发动叛乱,占领了东都洛阳。尽管防守长安的将领哥舒翰拥有20万大军,但他缺乏有效的指挥经验,最终还是在叛军面前溃不成军。
安禄山的叛军最终攻陷了长安,李隆基得知消息后并未与大臣商议如何反击,而是陷入了焦虑,只想着如何逃命。
李隆基带着杨贵妃、杨国忠等亲信,连夜逃走。在途中,一些将士因对杨贵妃和杨国忠的不满爆发哗变,要求李隆基处决他们。李隆基虽然心有不满,但考虑到自己未来的安危,最终还是无奈杀死了两位亲信。
在马嵬驿,李隆基与李亨分道扬镳。李隆基继续前往蜀地,而李亨则转向灵武。由于缺乏一位能领导大局的统治者,大臣们最终决定立李亨为新皇,并举行了登基仪式。
不久后,李亨派人通知李隆基,告知他自己已经成为了新皇帝。李隆基得知后,面子上有些难堪,于是便颁布了一道诏令,宣布太子即位为皇帝。这一举动,无非是想要表明,即便自己不是皇帝,但涉及到国事时,依然需要太上皇的同意。
随后的几年,唐肃宗李亨得到了像郭子仪这样的将领的支持,队伍逐渐壮大,最终成功收复了长安,击败了叛军。
当安史之乱平息后,李亨返回长安,并写信给李隆基,邀请他回京。信中写道:“父亲,您回来做皇帝,我继续做太子。”李隆基收到信后,心情复杂,既为儿子夺回长安而感到欣慰,但也深知一山不容二虎。返回长安后,他和儿子如何共存,成了一个难题。
李隆基回信,表示留在蜀地也不错。李亨看后,心中不安,认为此举一旦公开,可能会让外界觉得他不孝,父亲甚至愿意放弃皇位。于是,李亨再次写信表达自己的孝心,并希望李隆基能回到长安,安享晚年。
出于孝道,李隆基最终决定启程回京。当他带着随行侍卫抵达长安时,眼前的情景让他心中一沉。长安城门外,早已站满了李亨派来的3000名精锐将士。李隆基看见这一幕,顿时明白了儿子的心意:李亨已经牢牢掌控了皇位。
唐玄宗明白,自己年事已高,无法与李亨争斗。为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他让随行侍卫放下兵器,表示没有反抗之意。然而,进城时,出现了另一个难题:作为太上皇的李隆基与现任皇帝李亨,究竟应该由谁先行?
两人站在原地迟疑不决,双方都权力滔天,没人敢在此时作出决定。最终,宦官高力士挺身而出,他建议李隆基先行,李亨随后,前者通过侧门进入,而李亨走正门。
尽管唐玄宗在其盛世时期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他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虽然每个人都会犯错,但一意孤行往往会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若他在犯错后及时改正,或许结局会有所不同。
然而,人生没有重来的机会,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后果。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