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有人问我们为何不把便宜物资卖给古巴,这样既可解决古巴物资紧缺困境,又能清空咱们过

有人问我们为何不把便宜物资卖给古巴,这样既可解决古巴物资紧缺困境,又能清空咱们过剩的产品?其实古巴跟朝鲜一样,也是纯纯的无赖;跟印度一类的国家做生意,要做好对方只付定金,不付尾款的准备;跟古巴、朝鲜做生意,他们别说付钱了,能把车皮还给你就不错了。   2010年,咱们的宇通客车正铆足了劲往海外闯,跟古巴签下了一份价值1.84亿美元的大合同,计划要卖过去两千多台客车。   这笔生意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不仅让宇通在古巴的市场占有率冲到了惊人的99%,还配套投建了维修点、备件库,甚至还有组装厂。   当时被当成两国合作的标杆项目,连《人民日报》都整版报道。   场面上看,一切都光鲜亮丽,合作前景一片大好。   但最核心的问题是,古巴方面压根就没付这笔钱。   这1.84亿美元的巨款,最后是由咱们国家的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河南分公司兜底赔付的。   说白了,就是咱们自己给自己买了个单,车送出去了,名声打响了,但钱却没从古巴那儿收回来一分。   有了这么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国内的企业算是看明白了,跟古巴做生意,风险实在太高。   当中信保给古巴的授信额度用完之后,还有哪个企业敢再往里跳呢?大家自然就纷纷撤了。   这一个案例就足以解释为什么两国贸易额会一路下跌。   2010年时,双边贸易还有18亿美元,可到了2023年,就只剩下可怜的8.62亿美元了。   这并不是我们不想做生意,而是对方的支付能力和信誉实在是让人信不过。   当然,咱们也想过别的办法,比如“以物抵债”,双方曾经谈妥了一个长期协议,让古巴每年向中国出口40万吨蔗糖来还债。   蔗糖是古巴的特产,这法子听起来挺靠谱。   可现实是,古巴的农业生产一塌糊涂,最近一个榨糖季,全国总共才产了30万吨糖,连自己吃都不够,更别提拿出来出口还债了。   结果,这份合同自然就成了一张废纸。   实物不行,那就试试“人才抵债”,2006年,双方又想出了一个新招,公派咱们西部地区的学生去古巴留学,学费就用来抵扣债务。   古巴的医学、西班牙语教学确实有两把刷子。   可没过两年,这个项目也黄了,古巴经济困难,物资匮乏,咱们的留学生在那边连吃饭都成了大问题,最后还得靠大使馆每月发200欧元生活费才能勉强度日。   更离谱的是,因为缺油,公交停运,老师都来不了学校,只能让高年级的学生教低年级的。   家长们在国内急得不行,最后只能由教育部出面,把所有学生都接了回来,这事才算告一段落。   商业合作走不通,各种变通的法子也试了个遍,最后剩下的,似乎也只有单方面的援助了。   前几年古巴闹粮荒,情况紧急,咱们二话不说就送去了粮食,第一批还是用飞机空运过去的,够有诚意了吧。   结果呢?粮食运到港口,在码头上堆了一个多星期都运不走,原因还是那个老问题——缺燃料,没车运。   所以,再回过头来看那个“把过剩物资卖给古巴”的提议,我们就能明白,这想法实在是过于天真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商业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国家信誉和偿还能力的根本性问题。   面对一个连内部运输都瘫痪、连基本援助物资都难以分发的国家,任何形式的商业销售,最后都很可能变成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