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离世,膝下竟无子女,其遗产最终被他的妻子浦安修按照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怀离世,膝下竟无子女,其遗产最终被他的妻子浦安修按照他的遗嘱分给了11个人。那么,这些人究竟是什么人呢?

那年11月29日,彭德怀元帅离世,终年76岁,这位战功赫赫的开国元帅,一生刚直不阿,却始终未能拥有自己的血脉子嗣。

四年后中央为其补发了工资和抚恤金,加上生前省吃俭用的积蓄,总计48000元,这笔钱交给了他的妻子浦安修处理,而她最终按照彭德怀的遗愿,将遗产分给了11个人。

彭德怀的两个弟弟彭金华和彭荣华都是革命烈士,早在抗战时期就牺牲了,留下年幼的孩子无人照料。

从那时起,他就把这些侄子侄女当作自己的子女抚养,对待他们既慈爱又严格,从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身份谋取特权。

1955年部队实行军衔制时,他得知侄子彭启超被评定为上尉,立即向哈军工院长陈赓提出降为中尉。

他在家书中写道:“你既为彭家人,就要遵守彭家的家风……近水楼台‘不’得月。”而这份严厉背后,是一个革命者对特权思想的深恶痛绝。

在遗产分配中,浦安修首先考虑的就是这些侄辈,彭钢是彭德怀最疼爱的侄女,父亲牺牲时她才4岁,从小被伯父接到身边抚养。

1953年,彭德怀特意带她去西单买了一辆自行车,方便她往返学校和中南海,这辆车成了彭钢最珍贵的礼物,也承载了她与伯父之间最温暖的回忆。

彭启超、彭梅魁等其他七个侄辈同样分得部分遗产,他们不仅是彭德怀的血亲,更是他革命精神的延续。

除了亲属,遗产还分给了三位特殊的人,警卫参谋景希珍、秘书綦魁英和司机赵凤池,这三人在彭德怀最艰难的岁月里始终不离不弃。

1965年彭德怀被贬谪到四川三线建设指挥部时,组织上已解除他们的职务,但他们毅然放弃北京的工作,坚持跟随老首长。

彭德怀多次劝他们离开:“你们还年轻,前途要紧。”三人却回答:“我们跟彭总走!”直到被强行调往外地武装部,才被迫分离。

这份患难与共的忠诚,让彭德怀至死难忘,遗嘱中特意留出一份馈赠给他们。

浦安修在处理遗产时,还考虑到彭德怀生前的其他心愿,她将10000元捐给家乡湘潭乌石镇的小学,圆了彭德怀资助家乡教育的梦。

出身贫寒的他,深知读书对改变命运的重要,生前就常对侄辈说:“要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另1000元捐给生产队,5410元补交党费,剩余1万元上交中央军委支援建设,浦安修自己分得4000元,却全部捐出,一半接济家乡困难群众,2000元资助彭德怀历史研究。

整理遗物时,浦安修还发现彭德怀书桌抽屉里放着76张汇款回执,都是他生前寄给烈士遗属的凭证。

谁能想到身为元帅的他,一生清贫,最昂贵的私人物品竟是给侄女买的那辆自行车。

他珍爱的猎枪、手枪上交中央,电视机、电唱机分给侄辈,自己只留下一套翻旧的《列宁全集》,书页间还夹着那张写着“近水楼台‘不’得月”的纸条。

48000元在今天看来或许不多,但在那个年代是一笔巨款,彭德怀没有用它修建纪念碑,而是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托付,对亲人的责任、对战友的感恩、对家乡的牵挂、对信仰的坚守。

这份遗产清单上,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比金钱更重的分量。

当乌石小学的琅琅书声越过湘中丘陵,当景希珍晚年对子孙讲述那段风雨同舟的岁月,当彭钢轻抚那辆旧自行车恍惚听见伯父的教诲,我们才真正读懂:元帅遗产有价,而一个政党薪火相传的清廉基因,却是时代长河中最珍贵的火种。

信息来源: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彭德怀传》(官方出版)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红色家风丨彭德怀元帅之侄外孙张峰:外公留下的革命精神我们会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