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河南郑州,七旬老人20多年前给一同学借了82300元,对方迟迟不还,老人诉至法院

河南郑州,七旬老人20多年前给一同学借了82300元,对方迟迟不还,老人诉至法院,判决下来后对方还是不还,还连人带钱跑路了,老人只好申请强制执行,多年过去,执行干警推算欠款人已到了退休年龄,就冻结查扣了她的退休金账户,被扣了8年退休金后,欠款人顶不住压力主动现身为自己求情。结局唏嘘!

大河报报道,1997年到1998年那会儿,张某和李某还是同学,关系挺不错。

这期间,张某因为手头紧,前前后后向李某借了7次钱,加起来一共82300块。

当时张某说,等她周转开了就还,可后来李某多次找她要钱,张某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一直拖着不给。

到了1999年,李某眼看钱死活要不回来,他实在等不下去了,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

法院经过审理,判决张某得把82300元借款还给李某,还得承担2979元的诉讼费。

可判决是下来了,张某却压根没当回事儿,依然不还钱。

李某没办法,只能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2004年,法院开始第一次执行。可那时候张某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压根找不到人影,执行人员也没发现她有任何能用来还钱的财产。

那时,因为执行手段太受限,这个案子就只能停滞不前,后按照规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不过,执行干警们心里却一直惦记着这个案子,没有放弃。

时间一晃到了2016年,案件终于有了转机。

执行干警李原明心里琢磨着,按时间算张某可能都到退休年龄了,说不定有退休工资。

于是他赶紧跑到社保局去查,这一查还真有收获,张某名下果然有退休工资。

有了财产线索,李原明马上采取行动,把张某退休工资的银行账户给冻结查扣了。

从那以后,李原明和同事们开始了漫长的坚持。每年一到时间就去银行从张某养老金中扣划执行款。

除了找钱,他们还一直想办法找张某这个人。

执行干警们主动联系张某原来的工作单位、所在的街道办事处,还去她可能住的地方挨个儿问。

可张某这人太狡猾了,长期不跟亲戚朋友联系,也没在户籍地住,执行干警们费了好大劲儿,还是没找到她。

可就在干警们一筹莫展之际,张某竟自己找上门来了。

原来,在养老金被持续扣划的压力下,只好主动踏进法院执行局求情。

张某上来先认了个错,说我知道你们一直都在扣我的退休工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一直拖着是我不对。

接着张某话锋一转,说我现在一把老骨头了,身体不好,看病得花不少钱,希望法院能给我多留点生活费。

张某这一出现,李原明立马联系李某过来。

2个多年没见的老同学,就这样又坐在一张桌子上,由执行干警主持调解。

调解桌前,李原明严肃批评了张某长达二十余年的逃避行为,又动情说道:当年李某一再给你借钱救急,这份同学情谊多可贵。如今你们2位都年逾古稀还能重逢,实在是不易。

此话一出,不禁触动了2位老人的心。

李某听后轻声表态,说8万多元本金加利息,这些年扣得差不多了,余下的不用给了。

张某顿时泪流满面,说都是我的错,这些年躲着你,躲着法院,是我不对。她当场向老同学鞠躬致歉,承诺配合后续工作。

有人说,我算是看出来了,还是老赖赢了。当年借的8万多,跟现在的8万是一回事吗?

这相当于沙漠里给你一瓶矿泉水,在城市里还了一瓶矿泉水,完全不等值啊!

李某就是计算到退休金被法院划扣到跟借款8万多的数据差不多了,所以才会主动去法院,对于这种老赖,不应该原谅和解。

那么,从法律角度,该怎么看待张某的行为?

《民事诉讼法》第253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

张某在法院判决其偿还借款及承担诉讼费后,未按照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还款义务,属于不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情形。

根据该法条,张某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这不仅是对张某不履行义务的一种惩罚,也是为了督促被执行人尽快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更充分的实现。

在后续的执行过程中,法院可以依据此法条计算张某应支付的迟延履行利息,进一步保障李某的权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规范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试行)》第9条规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的五年内,执行法院应当每六个月通过网络执行查控系统查询一次被执行人的财产,并将查询结果告知申请执行人。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执行法院应当及时恢复执行。

这个法条明确了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法院仍负有持续查询被执行人财产的义务。

一旦发现符合恢复执行条件的财产线索,就应及时采取措施恢复执行,保障申请执行人的权益不会因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而落空。

对于张某的行为,你怎么看?

评论列表

用户94xxx02
用户94xxx02 8
2025-07-18 19:14
物价翻了好几倍了,有啥说的,
123数数
123数数 3
2025-07-18 19:24
中国最软肋的基因不知害了多少人: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