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没料到,中美欧大局变得这么快,刚对华示好,就收两个噩耗,美欧印三方同时“变脸”,白宫陷入自乱阵脚的尴尬局。 7月16日,美国白宫刚刚释放出一丝“对华缓和”的信号,还未等中方作出回应,欧洲和印度几乎同时出手,给了特朗普团队两记重拳。欧盟公布对抗清单,印度转身靠近上合组织,短短48小时内,美国对外布局全面告急。 就在一周前,特朗普口风一变,称“与中国没有敌意”,还罕见表示“愿以友好方式处理中美竞争”。媒体配合上演“缓和”气氛,国务卿鲁比奥也在吉隆坡会谈后声称,中美领导人会面“已在安排中”。这一连串操作,本意是为重启中美经贸谈判铺路,同时也为特朗普访华造势。 白宫原本希望通过口头示好换取时间,争取在中美90天关税休战期内达成协议。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表示,这一休战“具有灵活性”,未来仍可延长。美方甚至在科技领域先行让步,批准英伟达恢复向中国出口高性能AI芯片H20。 就在美方自认为“稳住节奏”的时候,欧盟突然打乱了这盘棋。特朗普刚对中国软化立场,欧盟便收到来自华盛顿的一纸关税通知:自8月1日起,对欧盟出口美国的汽车、机械、药品全面加征30%关税。 欧洲各国一时炸锅。德国商会率先发声,称这项政策“毫无逻辑”,法国议会要求制定反制清单,就连一向低调的意大利也表态不能再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迅速回应,宣布与印尼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拉开了“另起炉灶”的序幕。 印尼作为金砖扩容后新加入的重要经济体,与欧盟的合作意味着欧洲在供应链上开始绕开美国。与此同时,欧盟还在加快与日本、加拿大推进自贸谈判,这三个国家全都在近期遭到美国钢铝关税波及,一旦形成抱团机制,美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合围。 这场欧盟反击不仅是贸易层面的回应,更是一种战略态度的转变。媒体披露,欧盟内部正在推动一项“反胁迫法案”,明确拒绝美方在数字税、碳税、技术豁免等领域的单边要求。白宫原想靠关税逼欧洲配合,结果反被盟友封锁退路。 特朗普还未从欧洲的强烈反弹中缓过神来,印度又在亚太方向丢出一记重拳。就在他宣布“美印贸易协议接近达成”后,印度媒体曝出,美国拟将印度多个出口产品纳入“统一关税调控机制”,简单说,就是要给印度也套上贸易帽子。 这一政策立刻在印度国内引发风暴。多位国会议员警告,美国“言而无信”,不能再依赖。印度轻工、纺织、药品等出口协会呼吁减少对美依赖,转向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 更令白宫警惕的是,印度外长苏杰生突然宣布,将参加中国主办的上合组织外长理事会会议,并在此期间访问北京。过去五年中印因边境问题几乎零接触,这次转变意味深长。 与会当天,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已提前抵达北京。中、俄、印三国外长同台,在全球地缘格局中释放出巨大震动效应。 特朗普原本希望通过拉拢印度,在亚太形成对华牵制力量。如今印度转身靠近中国与上合组织,说明莫迪政府清醒意识到,全面倒向美国并不可行。印度需要一个更平衡的战略空间,而不是被彻底捆死在美方阵营中。 美国在欧亚两端连收两记“噩耗”,内部情绪也开始紊乱。部分共和党议员批评白宫“外交摇摆”,担心对中国太软、对欧洲太硬、对印度太急,会引发战略失衡。白宫本想“一边示好中国,一边敲打盟友”,结果三线同时脱节。 特朗普原以为只要放出善意信号,中方就会配合表演,迅速推进谈判进程。中方并未回应任何“节奏设定”,外交部仅表示“保持理性沟通”,商务部则继续按照既定节奏推进出口许可管理。中方的沉默,是对美方试探的最好回应。 在这场中美欧三角博弈中,欧洲选择另起炉灶,印度选择战略平衡,中国则稳坐中轴。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太急,反而撬动了本已脆弱的全球同盟结构。 欧盟不仅没有在贸易上妥协,反而在新能源、跨境支付、绿色协议等领域加紧与中国磋商。拜登时期极力推动的“去中国化”供应链,被欧洲企业主动打破。 印度也没有在美印合作框架下“站队”,而是转向上合、金砖寻找更广阔平台。亚洲国家对美国双标政策的反感,正在加速区域内的独立化进程。 特朗普对华示好,并未促成缓和局面,反而引发多方不满。他本想用“贸易战”重塑美国主导地位,结果却把自己逼进了一个内外交困的窄巷。连盟友都开始设防,连潜在伙伴也变得谨慎。 当前局势已经说明,旧有霸权工具箱正在失效。中方依靠稳定的内政节奏与清晰的对外战略,逐步转守为攻。欧盟开始自建贸易网络,印度正在寻找新的平衡点。中美欧三边格局,由美国主导的单边时代,正在悄然终结。 这场博弈远未结束,但有一点已经非常明确:特朗普没料到,中美欧大局变得这么快,他的一步缓和,换来的不是回响,而是两记响亮的反击声。 [1]美国向欧盟、墨西哥发出“关税通牒” 盟友强硬回怼 央视新闻 [2]美国拟对150国“统一加税”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