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其实是没资格嘲笑伊朗“被渗透成筛子”的,因为,到今天,中国的最致命敌人,早已

中国其实是没资格嘲笑伊朗“被渗透成筛子”的,因为,到今天,中国的最致命敌人,早已经不是美国北约、俄罗斯,或者什么日韩菲印了,我们的最致命敌人,也已经变成“自己人”了。   这种来自内部的威胁,可能就潜藏在一个看似寻常的U盘里。   在许多关键单位,最坚固的物理防线和网络防火墙,都可能在一个拥有合法身份的内部员工面前失效。   这个人不需要掌握多么高深的黑客技术,只需要在某个不被人注意的间隙,将一个小小的存储设备插入电脑,就能在几秒钟之内,悄无声息地将关系到国家核心利益的成千上万份文件带走。   除了这种直接的物理窃取,还有些渗透方式则显得更加“专业”和隐蔽。   一些外资背景的咨询机构,时常会以“专家访谈”或“行业调研”的名义,邀请国内关键领域的工程师或管理者进行交流。   在这些看似正常的商业活动中,对方提出的问题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他们打着了解市场动态的旗号,一步步诱导受访者说出那些本不该公开的技术参数或行业秘密。   这些零散的信息一旦被专业情报人员拼凑起来,就能形成一幅完整的战略图景。   有形的资产和数据面临风险的同时,一个更深层次的战场,也就是思想和认知领域,早已硝烟弥漫。   相比于偷走一份文件,瓦解一代人的思想认同,其破坏性是根本性的。   一些由境外势力资助的计划,通过包装和推广某些所谓的“意见领袖”,系统性地解构爱国主义,将其描绘成狭隘、落后的代名词。   同时又将对西方的盲目推崇,美化为“理性”与“独立思考”,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针对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年轻人。   这种思想层面的侵蚀,在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有些教师,本应是传道授业的引路人,却打着“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旗号,向学生灌输被歪曲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台湾地区的“去中国化”教育,就是一个典型的负面案例,通过长期修改教科书,成功地在年轻一代中制造了身份认同的混乱。   面对这类内部威胁,任何国家都无法掉以轻心,即便是被认为全球情报体系最严密的以色列。   这个国家的“摩萨德”闻名世界,然而,即便是这样一张看似天衣无缝的防护网,也无法完全阻挡来自内部的背叛。   近年来曝光的几起以军内部泄密事件,涉案人员不仅有普通士兵,甚至包括可以接触最高机密的高级军官。   他们泄露的情报,直接导致了以色列多次军事部署的失败,甚至有特工因此牺牲。   那这些内部威胁,仅仅是因为外部势力的策反吗?北京大学的叶自成教授就曾提出一个尖锐观点,当前国家安全最紧迫的问题,是“内部失控”。   真正能让一个强大国家陷入危机的,往往不是外部压力,而是内部的矛盾与离心离德。   很多人以为间谍、内鬼这些词汇离自己很远,但实际上,风险无处不在。   一个能源企业的数据库管理员,一个负责对外交流的翻译,他们所在的岗位看似平凡,却可能掌握着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信息。   归根结底,与其嘲笑别人的失误,不如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看看我们内部是否存在着不易察觉的裂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