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的深秋,当左宗棠接到前线传来的捷报时,这位花甲老人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经过两年的精心部署,阿古柏政权终于土崩瓦解,新疆大地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场收复新疆的战争,远比世人想象的更加艰难,当时的清朝正值内忧外患,国库空虚,而新疆远在万里之外,地广人稀,补给困难。更为棘手的是,背后还有英国和俄国两大列强的暗中支持。 1875年63岁的左宗棠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面对朝廷内部“海防重于塞防”的激烈争论,左宗棠力排众议,坚持认为新疆绝不能丢,他深知,一旦新疆沦陷,不仅会失去中国西部的天然屏障,更会让列强的势力直接威胁到内地。 在兰州的军事会议上,左宗棠与部将们反复研究战略方案,年轻的湘军将领刘锦棠提出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这个方案得到了左宗棠的高度赞同,因为它既符合新疆的地理特点,又能有效分散敌人的兵力。 所谓“先北后南”,就是先收复北疆的乌鲁木齐等地,再进军南疆,北疆地势较高,土地肥沃,可以作为后勤补给基地,而且“北可制南,南不能制北”,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缓进急战”则体现了左宗棠的军事智慧,他用了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来筹措军饷,囤积粮草,整顿军队,左宗棠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甚至动用了胡雪岩的商业网络,通过借外债等方式筹集军费。 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誓师出征,刘锦棠作为前敌总指挥,率领2万5千精兵分批入疆,这支西征军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更重要的是,他们带着收复失土的坚定信念。 清军首先攻取了北疆的古牧地,这是阿古柏在北疆的主要据点,经过激烈战斗,清军全歼敌军,打开了通往乌鲁木齐的道路。 1876年8月18日,刘锦棠部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仅仅一炮就轰塌了城墙,清军如潮水般涌入城内,残敌四散逃窜,乌鲁木齐一举收复。后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一炮成功”,至今仍有纪念设施。 收复北疆后,左宗棠并没有急于进军南疆,他深知阿古柏的主力集中在南疆,必须充分准备。直到1877年4月,时机成熟后,刘锦棠才率军南下。 清军兵分三路,势如破竹,先是攻克达坂城,俘虏敌军1200多人,接着收复托克逊,全歼敌军2000余人,最后拿下吐鲁番。短短半个月内,南疆的门户洞开,阿古柏政权摇摇欲坠。 1877年5月29日,阿古柏突然在库尔勒暴死,有说是服毒自杀,有说是被毒杀,但无论如何,这个入侵者的死亡标志着其政权的彻底崩溃。 阿古柏死后,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权夺利开始内讧,左宗棠抓住这个机会,下令西征军“克日进兵,节节扫荡”,清军长驱直入,一个月内疾驰2000里,先后收复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南疆重镇。 当清军兵临喀什噶尔城下时,当地百姓纷纷起义响应,这个曾经的“哲德沙尔汗国”都城,在内外夹击下迅速陷落。阿古柏的残部逃入俄境,再也无法翻身。 1878年1月2日,随着和田的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重新回到祖国怀抱,这场历时近三年的收复战争,终于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层面,它粉碎了英俄两国瓜分新疆的阴谋,维护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更重要的是,它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的土地,不容任何外敌践踏。 左宗棠的成功不仅在于军事指挥的出色,更在于他的政治智慧,他始终坚持“分清敌我、严禁杀掠、正确对待俘虏”的原则,赢得了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正如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所写:“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战争结束后,左宗棠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积极推动新疆建省,完善行政管理体制,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刘锦棠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 左宗棠曾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这位湖南老人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家国情怀,他的“抬棺出征”,不仅是对敌人的震慑,更是对祖国的忠诚誓言。 收复新疆的壮举,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面对困难永不屈服,面对挑战勇于担当,面对国家利益义无反顾。 信息来源: 人民日报《环球人物》左宗棠收复新疆历史纪实 国家民委中国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