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则关于乌军使用无人设备迫使俄军投降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乌军出动无人机配合地面无人车,成功让数名俄军士兵举手投降。 这事引发关注在于地面无人车的参与,与此前单纯使用无人机不同,此次行动结合了空中和地面两种无人平台,形成了立体化的劝降模式。 实际上无人机劝降在俄乌战场并非新现象,2023年6月,巴赫穆特战场有过类似案例,19岁俄军新兵阿尼廷在战友阵亡后,收到无人机投下的纸条“想活命就跟着走”,随后跟随无人机行进两公里向乌军投降。 其实双方都曾使用无人机实施劝降,俄军同样掌握这一战术,4月份一名乌军士兵向俄军无人机投降,并协助回收损坏的无人机设备。 无人机劝降的技术原理相对简单,操作员通过实时画面观察目标反应,利用扩音设备发出指令,或投放文字说明,引导被困人员移动至指定位置,整个过程减少了直接接触的风险。 地面无人车在此类行动中的作用相对有限,复杂地形条件下,无人车的机动性远不如无人机灵活,其主要功能是携带通信设备或物资,为后续收容工作提供支持。 不过这种做法体现了现代战争中技术手段对传统作战模式的影响,无人平台降低了己方人员风险,同时为对方提供了相对安全的投降途径。 而且无人机劝降的成功率与具体环境密切相关,被困人员的心理状态、通信条件、地形特征都会影响最终结果,并非所有此类尝试都能成功。 执行此类任务需要操作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纯粹依靠设备优势并不足以保证行动成功,人员培训仍是关键因素。 目前各方对无人机劝降战术的应对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包括干扰无人机信号、改变阵地布置方式、强化人员心理训练等多个方面。 无人设备在现代冲突中的应用正在快速发展,除劝降外,侦察、打击、补给等多个领域都在探索新的运用模式。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