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顺治刚咽气,20岁的贞妃就被逼殉葬。贞妃匆忙更衣,几个小太监就冲进她的寝宫,拿着白绫对她说:“主儿,别磨蹭了,您该上路了!”贞妃哭泣不止:“都是我的姐姐把我给害了啊!” 顺治年间的贞妃,她姓董鄂氏,是满洲八旗里的一个正白旗家庭,一等阿达哈哈番巴度的女儿。这个家族虽然不算是顶级权贵,却也在旗人圈里有点分量。贞妃有个远近有名的姐姐,就是后来顺治最宠爱的董鄂皇贵妃。姐妹俩同出一门,命运却大不一样。 贞妃本人长相端庄,气质温和,小时候就被说是“乖巧本分的姑娘”,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人物。家里人都觉得,只要将来进了宫,好好做人,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已经是福气。但老天却没让她走一条顺路。 清初入关没几年,顺治皇帝为了稳固新朝,宫里的选秀成了常态。贞妃十来岁时跟着姐姐一同入宫。姐姐凭着容貌和才情,很快成了皇帝的心头好,宠冠六宫。贞妃自己性格文静,做事谨慎,在后宫夹缝中求生存。顺治虽偶尔去她那儿,但与姐姐董鄂妃的亲密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宫里头的老人都说,这贞妃其实就是在姐姐光芒下活着,既得不到多少宠爱,也很难引起风波。 但清朝宫廷的命运,从来都不是自己能做主。顺治皇帝年轻,性子直爽,但朝中真正说了算的,始终还是孝庄太后。皇帝的宠爱,在太后眼里只是家务事,涉及到满洲旗人的利益和大清的规矩,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董鄂家因为姐姐得宠,风头一时无两,但这风头过了头,也埋下了后来的祸根。 姐姐董鄂妃的命运极具戏剧性。她不仅生下顺治的儿子,还被追封为皇后。可惜孩子早夭,董鄂妃自己也因忧伤过度,很快病倒。顺治对她的感情深到骨子里,甚至想过要出家为僧。董鄂妃去世成了宫里的头等大事,顺治帝悲痛异常,整个紫禁城都笼罩在压抑气氛中。这时,董鄂家虽然风光,但也站在了风口浪尖上。 贞妃在宫里静静看着这一切,虽然地位不高,却早已感受到风雨欲来的压力。她不是不明白,姐姐的离世和家族的命运,最终可能都要落到自己头上。 顺治十八年正月,风雪未歇,皇帝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宫里上下心照不宣,谁都知道,大事快要发生。正月初七,顺治驾崩。皇帝去世这一天,紫禁城一夜没合眼。太监、宫女、贵人们都守在各自岗位,等待上头发落。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 这年贞妃才二十出头。消息传来,她几乎是一夜白头。按照旧制,皇帝去世,后宫中地位较低的妃嫔、侍女甚至宫人,都有被殉葬的风险。虽说顺治朝已有改良,但规矩还没改彻底。贞妃这种身份,刚好在危险边缘。 更关键的,是她董鄂氏的家世。孝庄太后对董鄂家一直心存芥蒂。顺治对董鄂妃太过宠爱,朝里不少老人都觉得不是好兆头。皇帝生前能护得住,皇帝走了,谁还能护?所以,贞妃的结局,其实在顺治驾崩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 那晚,宫里来了三名太监,手里捧着白绫,直奔贞妃寝宫。事情到了这一步,已经没有谁会多废话。殉葬这种事,没人敢抗旨。贞妃换上素衣,头发梳好。临走前,她对着镜子发呆半晌,把头上的首饰、玉簪全都摘下来,只留下随身的佛珠。 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当夜贞妃“克尽哀痛,遂尔薨逝”。史料里说得简洁,其实背后藏着多少无奈与屈辱。她没有挣扎,没有叫喊,一步步走完最后的仪式。旁人只看到“顺从”,却不知道,贞妃那年不过二十岁,命运全由别人摆布。 贞妃被殉葬后,朝廷赐予她“贞妃”谥号,并按皇贵妃规格下葬。表面上风光,实际却是替董鄂家扛下了所有的“麻烦”。顺治去世,董鄂妃早逝,贞妃也随之离开。董鄂家一下子回归平静,没有再有人能搅动后宫风云。 殉葬制度的残酷,在贞妃这里达到了最后的极致。她既没有享受权力的风光,也没能掌握自己的人生。顺治朝以后,康熙逐步下令废除活人殉葬,这场悲剧成为大清最后的殉葬案之一。 贞妃去世后,最初安葬在清东陵风水墙外。与那些身居高位、得享厚葬的皇后、贵妃相比,贞妃的坟墓更显寂寥。直到康熙五十七年,才迁葬孝惠章皇后陵边。她的家族得了一笔抚恤,算是朝廷给董鄂家最后的安慰。 清东陵管理的老人说,每到清明节,总有人在贞妃墓前悄悄放下几枝野花。世事如云烟,后人只记得“董鄂氏贞妃,殉世祖”七个字,却忘了这个二十岁的姑娘也曾有自己的生活和期盼。 在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女子的命运和家国、家族牢牢绑在一起。顺治的宠爱成就了董鄂家短暂的荣光,也带来了后宫里的无声灾难。董鄂妃的早逝像一颗石子,激起了紫禁城里连绵不断的波澜。贞妃的殉葬,更像一道结局,不是为了爱情,不是为了忠烈,只是为了成全家族、安稳朝局。 殉葬制度很快被历史扫进了尘埃。康熙十二年,朝廷正式下诏废除活人殉葬。从此以后,后宫里再没有哪个女子因为皇帝驾崩而“被送走”。贞妃成了清代殉葬史上的最后一人,她的故事也在朝野和民间传了下来。#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