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泉州洛江万安街道:56处改造温暖生活,让城市无“碍”更有爱

一场为“通行无碍”而来的品质革命,正悄然重塑泉州市洛江区万安街道170公顷土地上的生活街道。235个缘石坡道让高低落差化为平缓过渡,12公里盲道在街巷间织就安全脉络,54处无障碍坡道打通公共空间的通行断点——这场包含56个子项目的改造工程,不仅入选福建省无障碍设施品质提升典型案例,更以“全龄共享”为内核,在细节处勾勒出民生温度的清晰轮廓。

以脚步量需求,细节贴生活

改造的初心,藏在对每个群体真实需求的尊重里。为精准捕捉需求,市、区两级住建部门联合街道组建专班,对辖区道路、公共设施、住宅区开展全覆盖排查,更是专门邀请残障人士、老年人及其家属担任“体验官”,用双脚丈量需求,用体验校准方向。施工中,住建主管部门、业主、设计师、工人、专家与居民代表深入施工现场,把“盲道触感是否清晰”“坡道坡度是否安全”等细节掰开揉碎讨论,让56个子项目从图纸落地时,每个尺寸都贴合生活实际。这种“协同摸排”的智慧,为后续的全龄友好体系筑牢了根基。

以设计融全龄,共享暖人心

基于精准需求设计的设施,自然打破了“特殊群体专属”的边界,以“通用设计”理念实现全龄覆盖。在适老化改造中,增设防滑地面、扶手等设施保障老年人安全;适儿化设计里,嵌入儿童安全座椅等元素适配成长需求。信息交流方面则全面升级无障碍标识系统,在坡道扶手、公交站牌等场景增设盲文提示,部署无障碍地图,构建多维度无障碍信息交流网络。全龄爱心角、无障碍卫生间等设施的布局,打造了包容共享的生活空间,让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人群都能共享便利。

以科技作扶手,便利再升级

当硬件网络织就,科技的融入让服务从“基础便利”迈向“智能升级”。无障碍厕所配备的智能马桶、扶手及报警器,实时守护使用者的安全;图书馆、社区爱心服务驿站内的无障碍导引系统集成手语翻译功能,还能提供精准线路规划;洛阳桥景区的智能服务桩像一位贴心向导,精准定位周边无障碍设施,大幅提升了设施利用率。5部爬楼机与5套信息交流设施的引入,让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名词,而是化作跨越障碍的“隐形扶手”。

以古桥载温情,世遗无障碍

这种便利更延伸到了历史文脉的肌理中。为守护这座世遗古桥的历史风貌,施工者采用灵活可逆的改造方案,在不损伤古桥结构的前提下,悄悄嵌入无障碍通道。如今的洛阳桥与桥南古街,游客服务中心里的轮椅租借处与急救站相邻,智能服务桩在诉说历史故事的同时,也标记着无障碍设施的位置。这种“保护+利用”的模式,让世遗景点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成为无障碍友好型旅游区,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的双赢。

漫步万安街道,缘石坡道的弧度、盲道的触感、智能设备的响应速度,都在诉说着“全龄友好”的深层逻辑。这场改造证明,无障碍环境从来不是简单的设施叠加,而是一座城市对每个生命的尊重。万安街道用56个子项目的实践,为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生动样本,也让民生温度流淌在街头巷尾的每个细节里。(施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