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若死,我必屠尽回纥人!公元763年秋,泾阳城外,郭子仪长子郭晞拔剑架在自己颈间,试图阻止父亲孤身赴敌营! 这位七旬老将挥鞭抽向儿子手腕,单骑冲向回纥军阵。身后1万唐军与30万敌军对峙,长安城危在旦夕!这竟是唐朝最危险的一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公元763年的秋天,长安城外的风里都带着血腥味。泾阳东门外尘沙滚动,吐蕃与回纥三十万联军铺天压境,前哨旗帜远远排到渭水石滩。 关中旧伤未合,百姓嚼树皮度日,听见鼓角声就往地窖里钻。有人暗传“郭令公已死”,又说大军溃散,谣言像野火烧进城。 郭子仪披残甲登北楼,望见突起的黑云,像当年安史贼兵压洛阳,心口又闷又烫。 他身边只剩一万残卒,儿子郭晞领新募义军赶来,才把数目凑到两万。 郭子仪的白胡子被风吹得乱飘,他望着对面黑压压的回纥大军,手里的马鞭攥得咯吱响。 儿子郭晞突然把剑横在脖子上,刀刃压出的血痕刺得老将军眼睛发疼。 "把剑放下!"老将军一鞭子抽在儿子手腕上,青铜剑咣当掉在泾阳城的黄土里。 城头上守军的弓弦绷得吱呀作响,三十万回纥骑兵卷起的尘土已经迷得人睁不开眼。 郭子仪拍了拍胯下那匹跟着他征战二十年的老马,马鬃里还缠着去年平定安史之乱时留下的箭镞。 回纥大营里,可汗的药罗葛正盯着沙盘上的长安城模型。他记得十年前郭子仪带着唐军帮他们打吐蕃时,那个在酒宴上豪饮三碗不醉的将军。 帐外突然骚动起来,哨兵慌慌张张闯进来,说唐军那边有个老头单骑过来了。 郭子仪的马蹄声在回纥军阵前格外清晰,老兵们认出了这个当年和他们并肩作战的唐将,不知不觉让开条路。 药罗葛可汗掀开帐帘时,看见的是个摘了头盔的白发老头,铠甲上还沾着儿子溅出来的血点子。 "可汗还认得这柄刀么?"郭子仪从马鞍上解下把镶着红宝石的弯刀,刀刃上的缺口是当年替回纥人挡吐蕃箭雨时崩的。 药罗葛的手指在刀鞘上摩挲,突然想起安史之乱时,回纥人趁火打劫在长安城里干的事,后背沁出层冷汗。 长安城的钟声隔着二十里地隐约可闻,郭子仪在敌营里喝酒时,泾阳城上的唐军看见回纥人开始后撤。 郭晞捂着流血的手腕,突然明白父亲为什么非要穿那件旧铠甲,甲胄上除了刀痕,还有回纥可汗当年亲手系上的红绸带。 后来史书上只简单记了笔"郭子仪单骑退敌",却没人写老将军在敌营里摔碎酒碗时说的那句话:"我活着你们尚且敢来,要是我死了,你们是不是打算把长安城的砖头都搬回草原?" 这话吓得药罗葛可汗连夜撤军三十里,连抢来的财物都落下一半。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场传奇谈判背后藏着大唐最后的底气。 安史之乱刚平定时,国库空虚得能跑马,长安守军连箭矢都得数着用。 但郭子仪赌的就是回纥人记得,记得那个曾经带着他们横扫吐蕃的大唐,记得丝绸之路上源源不断的茶叶瓷器。 老将军摘下头盔那刻,他赌的是文明的分量比刀剑更重。 泾阳城外的黄土早被雨水冲干净了,可当地人至今指着某处土坡说,那是郭子仪当年马蹄踏出的坑。 有意思的是,现代考古学家真在那附近挖出过回纥制式的箭镞,还有半截嵌在土里的红绸带。 历史有时候比演义更戏剧,那个秋天若真打起来,长安城可能就等不到后来的元和中兴了。 信息来源 : 《旧唐书·郭子仪传》 陕西考古研究院《泾阳古战场遗址考察报告》 央视《国家记忆》栏目"单骑退敌"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