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一名服刑了40年的犯人刚出狱,便立刻写信给国家副主席,信中只有一句话:你还记得那曾经的一千担救命粮吗? 王震收到一封只有一行字的来信:“首长,您还记得在湖北地主家借过的1000担粮食吗?”写信人叫廖复初,刚刚结束40年牢狱生活。 这封信勾起了王震对1945年的回忆,当时他率领359旅在湖北山区执行任务,遭遇国民党军队重重包围。部队已经断粮五天,许多战士因饥饿而体力不支。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当地一位廖姓老太太主动找到部队,提出借出家中储备的1000担粮食和300斤腊肉,这批粮食让部队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成功突出重围。 写信的廖复初在1951年以”迫害解放军“罪名被判40年有期徒刑,身份是”恶霸地主“,这个巨大反差让王震决定深入了解真相。 为了弄清事实真相,王震派遣调查组前往湖北随州环潭镇进行实地调研,调查人员走访了十几位当地老人,了解到廖家在抗战期间经常收留八路军伤员,还曾为游击队提供情报。 廖复初不仅没有迫害过解放军,1947年还曾冒着生命危险,将一名受伤的八路军战士藏在自家地窖里三个月,直到伤势痊愈。 调查组查阅了当年的审判卷宗,发现了许多疑点,1951年土改运动中,有人看中了廖家经营的盐业生意,便与个别地方干部串通,编造了私设武装的罪名。 关键证人张某某在1991年临终前曾向家人承认,当年指证廖复初的证词完全是虚假的,另外两名证人也在调查中承认,是在威胁下才作的伪证。 当年的审判程序确实存在问题,案件从立案到判决仅用了15天时间,没有进行实地调查,也没有听取辩护意见,就匆忙作出了40年有期徒刑的判决。 廖家老太太在儿子入狱后的第三年因病去世,老人生前经常念叨那些年轻的战士们,担心他们在战场上的安危,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有见到儿子。 廖复初在监狱中度过了人生的壮年时光,入狱时他才28岁,出狱时已是68岁的老人,40年来他从未停止申诉,但都石沉大海。 1992年3月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正式撤销了对廖复初的原判决,宣告无罪,省政府为他安排了住房,每月发放生活补贴800元,并一次性给予精神损失费5万元。 消息传出后,当年受过廖家恩惠的老兵们纷纷写信表达歉意,平反后的廖复初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镇上开了一家小书店,专门收集整理当地的抗战史料。 2003年廖复初因病去世,在他的遗物中,人们发现了一本厚厚的日记,记录着监狱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个跨越半个世纪的冤案,反映了特殊历史时期司法程序的缺陷。 一个曾经帮助过人民军队的家庭,却因为他人的恶意陷害而蒙受了40年的不白之冤。如今随州市在廖复初的故居设立了纪念馆,展示这段历史,馆内的一块石碑上刻着: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真相是最好的答案。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任何时代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对待每一个案件,保护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 信源: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王震传》 解放军出版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九旅战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