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外交官朱敏退休后,瞒着子女,带着妻子连夜离家,从此杳无音讯,直到十年后,一位老人被送往医院,这才得知,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是一条关于贵州贫困山区的短片,画面中,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背着孩子在崎岖山路上前行,身后是用石头垒起来的简易教室,泥泞、破旧,孩子们的脸上满是灰尘却仍带着羞涩的笑容。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朱敏才。 他意识到,自己的几十年人生都在处理国家事务、教书育人,若是在退休后就此安逸地老去,似乎也就失去了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 他坚定地认为,在自己还能行动之时,应该为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地方做点事情。孙丽娜没有丝毫犹豫,默默地整理了桌上的碗筷,眼神中写满了同样的决定。 然而,这份充满理想主义的愿望,在现实面前立即遭遇阻力。当他们把想法告诉子女时,换来的却是强烈的反对。 子女们担忧父母年纪已高,身体情况难以承受山区的艰苦条件,也害怕失去亲情的陪伴和照顾。但两位老人早已做了心理准备,他们不愿被家人的情感束缚,也不愿在舒适圈中度过余生。 于是,他们开始向贵州当地有关部门申请支教岗位,却在年纪这一关被直接婉拒。无奈之下,他们只能一再请求,不计报酬,只希望能有一个教学岗位。最终,是望谟县教育局在媒体报道中看到了他们的事迹,向他们发出了邀请。 为了避免子女再次阻拦,两位老人悄然做出决定。他们将家中财物整理妥当,把所有积蓄装入一个小皮箱,没有告诉任何人,在一个平静的夜晚登上了南下的列车。他们的目的地,是贵州西南部最偏远的山区。 初到山区,他们见识到了城市中难以想象的贫穷与落后。教室是石头垒成的,桌椅是从山下废弃地上捡来的木板拼凑而成。很多孩子不懂普通话,更别提英语。 衣着单薄、面黄肌瘦,孩子们的眼神中既有对外界的好奇,也有天然的防备。朱敏才和孙丽娜起初只是普通老师,教语文和英语,但渐渐地,他们成了生活上的“临时家长”——教孩子剪指甲、梳头发、洗脸,甚至教他们怎样正确地洗手。 他们最初住在尖山苗寨,那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高海拔村寨,山路陡峭、交通闭塞。学校只有两间简陋的教室,旁边是一个恶臭难闻的旱厕。没有床,他们第一晚只能抱来干树叶铺地,靠在一起取暖睡觉。 每当夜深,风穿过破窗的缝隙,带来刺骨的寒气,但这对年近七旬的老人从不抱怨。他们将所有的退休金拿来购置课本和教学用品,用一颗赤诚的心浇灌着贫瘠大地上那一颗颗渴望知识的种子。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不满足于仅仅“教书”,更想从根本上改变这里的教育环境。朱敏才发挥自己在外交官岗位上积累的人脉资源,拍摄学校现状,写下详细材料,通过网络和信件呼吁外界关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草根募捐竟慢慢取得成效。 他们先后募集到220多万元,这些资金用来修建教室、添置电脑、购买学习用品,还给孩子们建起了简易食堂。看着一间间翻新的教室拔地而起,看着孩子们终于能在干净明亮的环境中学习,老人们的眼中常常噙满泪水。 然而,这些年来高强度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日复一日的艰苦生活,也逐渐掏空了他们的健康。孙丽娜右眼失明,左眼视力严重下降,几乎失去了辨别能力。 朱敏才也积劳成疾,常年靠药物维持身体状态。但即便如此,他们仍不愿离开。他们曾多次说过,只要还能动,就要留在这片土地上。 而与此同时,他们与北京的家人几乎断绝联系,电话极少打通,亲人也无从得知他们的去向。直到2014年,一个意外将他们重新拉回公众视野。 当时已经72岁的朱敏才,在一次讲课过程中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他昔日外交部的老同事得知消息后,才惊讶地发现,这位昔日的外交官,这十年来一直隐姓埋名,默默扎根在最贫穷的山村,从未对外界提及过自己的过去。 这段不为人知的奉献故事在2015年感动了无数中国人,他们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媒体镜头聚焦,荣誉纷至沓来。但荣誉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初衷,镜头之外,他们仍回到山中继续教书。 直到2022年,朱敏才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在临终前,他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把身体也留给了医学研究。那一年,他用行动完成了生命中最庄重的一次“外交”。 而他的妻子孙丽娜,在送别老伴后,依然选择继续留在山中,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守着那些曾经被丈夫唤作“希望”的孩子们。 她独自走上讲台,虽然眼睛几乎看不清,但靠着记忆,她还能一字一句地读出课文,还能用手抚摸孩子们的头发,鼓励他们大声朗读。 在一个普遍认同退休就是安逸终老的社会,他们选择了最苦、最累、最远的道路。 他们错过了儿女的婚礼,没有见证孙辈的成长,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健康,只为了替社会托起一批又一批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