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一对夫妻,生了11胎全是女儿,丈夫眼看妻子生不出儿子,无奈决定放弃,谁料,1996年妻子47岁时,竟然又怀上了第12胎,夫妻两人犹豫不决,到底是生还是不生呢? 在山西一个偏远山村里,高海贵和李玉珍夫妇心里,始终揣着一个根深蒂固的念头:必须生个儿子。 从1969年大女儿呱呱坠地起,一场长达数十年的“求子”征程便拉开了序幕。在那间简陋的小土房里,李玉珍的身体几乎成了一台机器,不断循环着备孕、生产与哺乳。她接连生下十一个孩子了!可每一次满怀希望的等待,换来的都是同一个结果——又是个女孩。 家里的经济重担,全压在丈夫高海贵一个人身上,他只能常年在外拼命打工。而村里的闲言碎语,也像刀子一样扎在这家人的心上。“赔钱货”、“没福气,以后没人养老送终”,这些话压得夫妻俩在人前抬不起头,连带着女儿们也在同龄人中受到排挤。为了养活这个庞大的家庭,女儿们刚长大些就得辍学打工,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起补贴家用的担子。 巨大的压力和无尽的失望,也曾让高海贵动摇过,他想过,要不算了,把女儿们好好养大也行。 谁知,就在他快要认命的1996年,一个意外的消息让这个家再起波澜:47岁的李玉珍,竟然又怀孕了。这无疑是一场豪赌。喜的是,这可能是他们最后一个生儿子的机会;忧的是,妻子的身体常年透支,高龄生产的风险可想而知。可夫妻俩商量过后,还是决定留下这个孩子。 这一次,高海贵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村里人也议论纷纷,说这胎十有八九是个儿子。十月怀胎后,一个男婴的啼哭声,终于让高海贵悬了几十年的心落了地。他给儿子取名高浩珍,这个名字,浓缩了整个家庭半生的期盼。抱着这个“珍贵”的儿子,高海贵笑得满脸褶子,他觉得,自己的人生终于圆满了。 然而,这份迟来的“圆满”,代价也早已注定。 由于父母年事已高,抚养弟弟高浩珍的重担,很自然地落在了十一个姐姐身上。她们轮流回家照顾父母和弟弟,省吃俭用也要把钱寄回家。弟弟出生时,最大的姐姐甚至已经结婚生子,却依然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为了供弟弟读书,姐姐们,特别是大姐和三姐,早早放弃了自己的前途。 在这个家里,高浩珍是绝对的中心。他是全家人的“掌中宝”,好吃的永远是他的,任何要求都会被满足。等到2018年弟弟结婚,十一个姐姐更是毫不犹豫地凑了32万元,为他买房、置办彩礼。 姐姐们的付出,在外人看来或许是“无私”与“伟大”,可这背后,却隐藏着女性几千年来的集体创伤。 父母本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孩子从父母的眼中确认自己的价值。可在这十一个女孩的镜子里,她们看到的,恐怕更多是失望、是负担、是“为什么你不是个男孩”的遗憾。当一个孩子感觉不到自己被无条件接纳时,内心就会种下一个深刻的念头:“我的存在本身没有价值,我必须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性别,成了她们的原罪。 这种创伤会代代相传。在重男轻女的观念下,许多女性从出生起就不被期待,名字里带着“招娣”“盼娣”的希冀。家里的资源永远优先倾斜给兄弟,先辍学打工的总是她们。她们就像家里的“客人”,无论在娘家还是婆家,都难以找到真正的归属感。 其实这种童年经历也深刻地塑造了她们的亲密关系。有的人因为从未得到稳定的爱,干脆把自己封闭起来,变成了回避者,不相信温暖和谐的关系真实存在。而另一些人,则因为极度渴望被爱,成了焦虑者,谁给一点甜头就拼命依附,哪怕在不公平的关系里也甘愿委曲求全,习惯性地贬低自己、抬高别人。 2018年,一张高家“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在网上流传,引发了巨大争议。面对“重男轻女”的质疑,姐姐们的回应是,为弟弟做的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父母也并未因为有了儿子就忽视她们。 我们无从揣测她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毕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弟弟高浩珍成年后,也确实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没有辜负姐姐们的付出。但这个故事,依然是特定时代下社会观念的真实写照。 那么,对于这件事,大家有什么看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