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面试:新人转型产品,如何准备面试?

从研发到产品经理,面试是转型的“生死关”。本文用一场真实惨败的面试复盘,拆解新人如何像做产品一样系统备战:先精准定位行业×企业×岗位,再围绕自我介绍、关键项目、竞品调研做“需求评审”,最后把心态从“应试”调回“交流”。读完你将带走一份可落地的面试作战清单,少踩坑、多加分。

前面分享了新人转产品经理时,如何准备简历、如何写好简历,今天继续面试主题:如何准备面试?

正所谓:工作十年功,简历一页纸;面试十分钟,准备十年功。

如果你是天才,工作过程就在持续思考并创造价值,本文就不适合——因为无需准备足以应对面试(甚至无需面试)。

如果你是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分享一些面试的经验教训,希望对你有帮助。

案例:小邢是如何从自信满满到被面试官反复“摩擦”的?

小邢做了5年研发工作后,看到每天合作的产品经理工作的“悠闲”,萌生转岗产品经理之心。

在内部转岗无望的情况下,选择裸辞,凭借一腔热血去应聘产品经理。

他想象中的自己,就像猛虎下山,应该无往不利——源于过往个人经验以及对自我的盲目自信——一位懂用户体验、善与人打交道的研发工程师。

他花了半天时间,按自己的思路写了一份简历——就是那份4-5页的流水简历。

完成后,开始在BOSS、拉钩、智联招聘等平台发简历、投简历。

投递策略也简单,看哪个顺眼就投递那个,每天投递了10多个岗位,结果3天过去了,没收到任何反馈。

一周后,收到了第一个面试邀请——一家位于中关村的教育类创业公司。

面试过程让小邢如坐针毡,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毫无准备,面对面试官的问题时,显得无所适从。

比如:

自我介绍时,1分钟快速说了自己工作经历——语气磕磕绊绊且仓促;

面试官问:“如何做数据埋点?请举例说明”时——答非所问;

问“哪个项目有代表性?为什么有代表性?请举例说明”——仓促回复最近刚做的一个项目;

问“最喜欢的产品是哪个?为什么?”时,回答“微信”——一个无可奈何的答案;

问“你了解过我们公司的产品吗?”,好像是一家教育类公司——一个让对方尴尬的答案。

问“最近在读什么书或学习什么?“,回答“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新买了半年,却一直没读完的书。

问“你最大的优势以及劣势分别是什么?举例说明”,回答有研发经验——优势与劣势都是它。

结果可想而知,面试在30分钟内仓促结束。

回家后,他把所有上述问题,用XMind记录并想好自己的答案。

第二天继续投简历,过了又一周多,再次接到一个面试邀约——还是一家创业型的公司。

当他带着准备好的答案参加面试时,发现虽然回答了面试官的几乎所有问题,却有一种“用答案找问题”的感觉,面试也在40分钟后戛然而止。

经历了一个多月被面试官反复“蹂躏”以及自我的反复否定后,凭借有“大厂”工作经验的优势,最终被一家老牌教育公司所接受——运气和时代红利使然。

不知道看完小邢的面试经历后,你有什么感受?

我把它总结为三句话”:

第一句:像做产品一样准备面试。

第二句:享受过山车式的面试过程,保持对自我的客观评估。

第三句:保持好奇心,用交流心态面对面试,而不是考试心态。

像做产品一样准备面试

面试过程就像做产品,准备简历是需求调研,简历就是需求文档,每次面试就是一次需求评审,而面试企业就是竞品。

具体来说,你可以做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

首先,明确你的求职方向与目标。

每次换工作都应该有目标,哪怕最终市场给你的答案与预期相悖。

什么是方向?方向=行业x企业x岗位。

以小邢为例。

原方向是:教育行业xB轮以上企业xC端产品经理,新方向是:教育行业xB轮以上企业xB端产品经理。

当他在投递简历时,最优先考虑应该是符合自己方向的企业,而不是大海捞针。

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你的核心诉求。

你换工作的目标是换赛道,还是换个岗位,还是涨薪,或是别的?

如果是换赛道或岗位,那你可能会面临平薪或降薪——学徒的学费。

如果是涨薪,那你就需要设定薪资区间(比如1万-1.5万之间),优先考虑与之匹配的企业。

第二,提前准备关键问题。

每次面试就像需求评审,你需要提前做好准备,思考关键问题的答案,哪怕做不到100%。

简历就是你面试的需求文档。它负责让面试官快速了解你,以及面试时有个东西看——免得面面相觑的尴尬。

更关键在于你脱稿“演讲”,而“演讲稿”是可以提前准备的——准备的意思是你需要提前“排练”,做到脱稿讲述所有细节的程度。

自我介绍:3分钟左右。采取基本信息(30秒)+总结(20秒)+论述(2分钟)+结尾(10秒)。比如我叫xx,20xx毕业于xx学校,xx专业,目前工作xx年,共在xx家公司工作,有xx年的xx产品经验,尤其是xx项目取得了xx成绩,希望可以找一个xx岗位的工作;

关键项目:1-2个代表作。采取STAR原则,将所有关键细节(尤其是数据类)脱稿记住。比如续报率提升12.9%,具体从多少提升至多少,如何定义续报率,具体做了什么等(案例可见:如何写好简历);

关键问题:你最喜欢的产品、你最近学什么、你最大的优势与劣势、你最失败的产品以及如果再做一次怎么做、你有什么方法论、你对我们有什么想了解的等等,都属于产品面试时的关键问题。

注意:提前做准备的意思是对关键问题有所思考、总结,但切记所有问题都要套用准备好的答案——拿着锤子找钉子是做产品的大忌。

第三,提前做好调研工作。

面试官可能会问你:“你对我们的产品有什么意见或建议吗?”或“你对我们有什么样的认知?”。

这就要求你面试前,提前做好调研,避免对方做什么业务或产品都一无所知。

具体来说,你可以采取以下动作:

产品体验:如果是C端产品,你需要提前下载并体验产品;如果是B端产品,你可申请试用;

业务认知:前往对方官网调研对方的业务范畴、产品体系、解决方案概述等,对其业务形成初步认知(如果对方没有官网,则你需三思);

行业认知:通过百度或AI搜索对方的主要竞争对手、市场情况,至少心理有个大概认知。

提前调研面试企业属于基本操作,哪怕不是每次对方都会问你相关问题。但如果你有所准备,对方恰好在意时,这就是加分项。

享受过山车式的面试过程,保持对自我的客观评估

面试就像相亲,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你如此,对方亦是如此,你们都是对方的唯一。

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可能都是在被拒绝,哪怕你再有意,甚至提前做好准备。

这个过程中,你的情绪可能就像是做过山车:

初始时:你信心满满,对自己绝对自信(尤其是你写好简历后);

投递简历后:你给心仪的公司投递简历后,可能会杳无音讯,只能收到别的零星企业的回复,你开始怀疑自己(从怀疑你的简历开始);

第一次面试:好不容易有一次面试,却因准备不佳,面试结果与预期不符,进一步感到沮丧;

第N次面试:一般情况下,面试3-5次后,你可能会遇到一次聊的非常愉快的机会,对方也表达对你的认可——你的心情就会非常自信,心情快速回升;

拿到一个口头offer后:你还有别的面试,而当你心里有底(offer就是你的底气)后,你会觉得自己非常好,面试结果也往往比较顺利——你又会回到非常自信的状态。

这个面试过程中,你的情绪、自信心就是过山车式的体验——有时自信,有时否定自我;有时高兴,有时沮丧。

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客观的立场,有效评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而不受到面试官对你评价的影响——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王八看绿豆,真需看对眼。

保持好奇心,用交流心态面对面试,而不是考试心态

面试最常见的两类错误:拿着锤子找钉子、心态失衡。

首先是拿着锤子找钉子。你需要像做产品一样准备面试,但切记所有问题都套用你准备的答案,就像第一代AI产品一样——根据关键词匹配问题库——结果就是答非所问。

第二是心态失衡。当你得到一个心仪的面试机会时,可能会刻意的讨好面试官,或可能刻意的粉饰自己的优势,往往可能就会导致你心态失衡,结果就是对方觉得你不够真诚。

小邢曾经就犯过不少这类错误,对准备面试过程矫枉过正,每次面试后都复盘关键问题(尤其是没回答好的问题),对应准备答案,下次面试照搬答案,让他对面试有安全感,结果是注意力全在检索自己的答案,几乎忽略了面试官的肢体语言与情绪变化。

经过几次失败后,他重新调整了心态:保持好奇心,抱着学习、交流的心态去面试。对应的面试目标调整为:无论成功或失败,至少学到一个新知识或新认知,而不是一定要成功,哪怕是面对自己心仪的机会。

比如面试失败时,至少可以谦虚的问对方:“不知道是否方便,基于刚才的交流感受,给我提一个建议或意见?”

当面试有戏时,对方问你“是否有什么问题要问我?”时,可以带着好奇地问对方:“咱们目前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或“如果让你推荐一本书或一款产品的话,你会推荐什么?为什么?”

写在最后

面试就像做产品,既有玄学的部分,也有科学的部分。

玄学部分是说有时你跟面试官就是有眼缘、气场相合,面试非常顺利;有时你看到面试官的瞬间,就感觉到今天面试已经结束了。这是一种无法预测、无法言明的感觉。

科学部分是说它是有技巧、讲方法的,你提前有所准备并习得技巧,确实就会增加你面试的成功率。

这部分就是今天所分享的内容所在,希望你面试顺利,工作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