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早就不是以前那个只靠漕运吃饭的小城了。自从开了埠,洋人来了,工厂开了,街头巷尾那叫一个热闹,这张照片就跟把当时的街景裁了一块似的,老的新的全混在里头。 你看街道两旁的房子,还是江南常见的青砖黛瓦,飞檐翘角带着股子秀气,临街的全是商铺,门板卸下来敞着门,掌柜的、伙计忙前忙后,有的在给客人称东西,有的蹲在门口算账,吆喝声估计隔着照片都能听见——这些铺子卖的可能是绸缎、茶叶,也可能掺着些洋布、洋油,毕竟那会儿上海已经有不少“洋货”了。 街上的人更是五花八门:男的大多穿着长袍马褂,脑袋后面拖着辫子,女的是宽袖长裙,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有人急着赶路,迈着大步往前走;有人雇了人力车,俩轮子一滚,比走路快多了——这人力车可是新鲜玩意儿,前些年还没呢,是洋人带来的“洋车子”,那会儿在上海街头正时髦,拉车的师傅跑得满头大汗,坐车的倒能歇着,这就叫“近代化”,慢慢渗进老百姓的日子里了。 再往边上看,河边停着一长串船,大大小小挤得满满当当。上海靠水吃水,黄浦江、苏州河上的船比街上的车还多,装粮食的、运布匹的、拉煤炭的,把货从乡下运进城,再把城里的东西送到各地去,水运还是当仁不让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