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一觉醒来,一则重磅消息震惊了世界。 7月16日,也门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

一觉醒来,一则重磅消息震惊了世界。

7月16日,也门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高调宣布,胡塞武装部队出动3架无人机,对以色列内盖夫军事目标和红海埃拉特港实施了“同步”军事行动,并且成功达成既定目标。   胡塞武装这次行动的动机很明确,就是要回应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持续侵略。自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胡塞武装多次以支持巴勒斯坦人为由,对以色列境内目标和红海航运发动袭击。

他们把红海当成了“战略杠杆”,通过封锁与以色列相关的船只,试图迫使以色列在加沙问题上让步。这次袭击埃拉特港,更是直接掐住了以色列南部的海运咽喉——这个港口承担着以色列钾肥出口和车辆进口的主要业务,自胡塞武装去年发起红海封锁以来,埃拉特港的航运量已经锐减85%,几乎陷入瘫痪。   但胡塞武装的算盘不止于此。从地缘战略看,他们背后站着伊朗这条“大腿”。早在2025年6月,胡塞武装政治局成员穆罕默德·布海提就公开表示,将介入支持伊朗对抗以色列,强调“就像我们支持在加沙地带的兄弟一样”。   这种联动并非偶然。伊朗一直通过武器援助和情报支持,将胡塞武装打造成牵制以色列的“海上游击队”。而胡塞武装此次同步袭击陆地和港口目标,既展示了其无人机作战的精准度,也暗含配合伊朗在地区博弈中的战略意图——比如干扰美伊可能的谈判进程,维持现有对抗态势。   以色列的反应值得玩味。就在胡塞武装宣布袭击的同一天,以色列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的国防部和总统府附近发动了空袭,理由是打击“支持恐怖主义的势力”。这种“曲线报复”既显示了以色列在中东的军事强势,也暴露出其面对胡塞武装时的尴尬——直接攻击也门本土可能引发与伊朗的全面对抗,而放任胡塞武装在红海捣乱又会动摇其战略威慑力。   更麻烦的是,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技术正在升级,他们甚至宣称能利用星链信号频率进行高精度定位打击,这让以色列在应对时不得不忌惮电子战的反制成本。   这场冲突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已经显现。红海是全球12%贸易量的必经之路,胡塞武装的封锁迫使90%的集装箱船绕道非洲好望角,亚欧航线单程延长12天,国际油价和供应链成本飙升。特斯拉柏林工厂因零部件交付延迟被迫停产,国际能源署警告苏伊士运河石油运输量可能降至冰点。   美国虽然发起“繁荣卫士”护航行动,但响应者寥寥,欧洲国家更倾向于组建独立海军特派团,避免被美国绑上战车。这种分化反映出,美国在中东的号召力正在下降,而胡塞武装通过“低成本、高威慑”的战术,正在改写红海航道的权力规则。   中国在这场博弈中保持着清醒的战略定力。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红海局势时,中国投了弃权票,强调尊重也门主权,呼吁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反对外部势力干涉。这与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一脉相承——既反对以色列对加沙的过度军事行动,也不支持胡塞武装袭击民用船只的极端手段。   中国的立场很明确:红海问题的根源在巴以冲突,只有推动加沙立即停火、恢复人道准入,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危机。这种“标本兼治”的思路,与美国试图通过军事打击压制胡塞武装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未来局势如何发展,取决于各方的战略选择。对以色列来说,继续对加沙施压只会招致更多报复,而与胡塞武装谈判又可能损害其“强硬”形象。对美国而言,持续空袭也门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地区冲突,但若放任胡塞武装坐大,又会动摇其在中东的盟友体系。对中国来说,坚持“劝和促谈”的同时,也要警惕红海危机对“一带一路”海上通道的潜在影响——毕竟,全球12%的贸易量经过这里,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波及中国的能源安全和供应链稳定。   它提醒我们,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局部冲突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而单纯依靠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往往只会陷入“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真正的破局之道,或许正如中国在联合国所强调的:尊重各国主权,通过对话协商化解分歧,让红海重新成为和平之海、繁荣之海。这不仅是中东的希望,也是全世界的共同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