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收拾!”重庆女儿因手机问题暴吼妈妈,哥哥劝妹妹:“不能和妈妈这样说话”,不料,妹妹竟然来了一句:“关你屁事,有多远滚多远!下一秒哥哥直接开启血脉压制,一顿教训让妹妹瞬间蔫了,妈妈在旁边叹气:这青春期叛逆,真能让人怀疑人生。 重庆一对兄妹冲突事件引发关注,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妈妈看着女儿整天抱着手机不放,学习的心思一点没有,便走过去轻声劝说,希望她能放下手机专心学习。 可女儿完全没听进去,依旧低着头盯着屏幕,妈妈见状只好把手机收了起来,但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女孩的情绪,她猛地站起来,对着妈妈大声怒吼,把心里的不满全发泄了出来。 妈妈站在原地,看着眼前这个因为一部手机就对自己发脾气的女儿,心里又酸又寒,她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为她操碎了心,没想到自己的付出竟比不过一个手机。 妈妈知道孩子进入叛逆期难免有情绪,但女儿的态度实在让她难过,同样是孩子,儿子就很少让她操心,更不会这样吼她。 没等妈妈缓过神,一旁的哥哥已经忍不住开口了,他严肃地对妹妹说,不管你学习好不好,对爸妈都不能用这种态度说话。 本以为妹妹会收敛些,没想到她转头就冲哥哥喊,关你屁事!听到这话,哥哥快步走到妹妹面前,动手教训了她几下。 妹妹想反抗,可力气没哥哥大,没一会儿就没了刚才嚣张的气焰,乖乖安静下来。 无独有偶,类似的家庭冲突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在另一个家庭里,晚饭时间,弟弟拿着筷子在餐桌上挥来挥去,好几次差点戳到自己喉咙。 妈妈见状赶紧劝说,从食品安全讲到行为规矩,说了半天弟弟却充耳不闻,妈妈有点着急,轻轻打了弟弟两下嘴巴,想让他记住教训。 可弟弟非但没认错,反而冲着妈妈大喊一声“滚”,连旁边的爷爷都被这声怒吼惊得差点掉了筷子。 原本低头玩手机的哥哥听到这话,猛地抬起头,眼神里满是怒气,二话不说就扇了弟弟一巴掌。 这一巴掌力道不小,弟弟直接被扇倒在沙发上,脸上很快红了一片,哥哥盯着弟弟问,你怎么能这么跟妈妈说话?被打的弟弟瞬间没了脾气,缩在沙发上再也不敢出声。 整个过程中,妈妈和爷爷一直没说话,既没说哥哥不该动手,也没去安慰哭唧唧的弟弟,就那么静静地看着。 这两起事件中,哥哥的介入都让冲突暂时平息,但家庭成员的反应却各有不同。 重庆的妈妈因为女儿的态度对比儿子更显失落,而另一个家庭的妈妈从耐心劝说转为轻微体罚,最终引发更大矛盾。 父母的态度也暗藏差异:重庆父母因为不忍心管教,把“立规矩”的责任交给了哥哥;另一个家庭的长辈则选择沉默旁观,既不批评也不干预。 网友说过激行为不是一两天养成的,这话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家庭教育从来不是“出了问题再解决”,而是在日常相处中慢慢建立规则。 哪些行为可以接受,哪些底线不能碰;遇到矛盾该怎么沟通,情绪激动时该如何冷静,当孩子知道“对父母大吼大叫会有明确后果”,知道“遇到问题可以好好说但不能用暴力”,或许这类冲突就能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