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三国:水镜先生为何只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而不推荐司马懿? 刘备三顾茅庐前,有

三国:水镜先生为何只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而不推荐司马懿? 刘备三顾茅庐前,有位高人悄然指引——水镜先生司马徽,他一句“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安天下”,将诸葛亮与庞统推向历史前台,可同为司马一姓,才华横溢的司马懿为何就不在他的举荐之列? 因为政治立场的根本对立。《后汉书》与《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司马懿家族(河内司马氏)自其父司马防起便是汉室重臣,司马防历任洛阳令、京兆尹,坚定维护汉室正统。 说来有趣,水镜先生这一操作看着挺“偏心”,把司马懿排除在外,政治立场对立确实是条硬核理由。想想,司马防这帮人死心塌地拥护汉室,而刘备呢?打着“恢复汉室”的旗号,表面上正统,实际走着割据的路线,水镜先生推荐给刘备的人才得站队正确才放心。别的不说,司马懿后来在曹操那儿混得风生水起,替曹魏打拼江山,这不摆明了和刘备阵营唱对台戏吗?水镜先生眼光毒辣,估计早瞧出司马懿不会真心辅佐刘备这样的起义军头子。可单说政治对立就够了解释一切?历史迷们可能得笑笑:这理由太“官方”了,活像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实际情况复杂着呢! 水镜先生为啥只盯着诸葛、庞统不放?他自个儿是荆州的隐士大佬,扎根这片热土多年,诸葛亮、庞统就住在这附近,天天在书院里磨墨写策略书。司马懿呢?河内来的“外地人”,地理距离就拉开十万八千里。水镜先生搞推荐,就跟地方媒婆介绍对象似的,优先挑身边知根知底的人。诸葛亮和庞统天天被水镜夸上天,名声传得飞快,刘备一听立马心动三顾茅庐。司马懿当时才二十多岁,年轻气盛、名声不大,可能水镜先生都不清楚他到底有几斤几两。司马懿还玩起“装病拒召”的把戏,曹操几次找上门,他愣是不出山,这种不情不愿的做派,水镜先生哪会拉下脸来给刘备推销一个“不确定因素”?刘备急得要命,水镜先生再搞个半吊子推荐,那不是打自己脸吗! 政治对立只是个门面,背后还有层人情冷暖呢。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司马懿虽同姓司马,血缘上八竿子打不着,一个荆州书生、一个河内贵族,平时见面的机会都少,哪来啥私交啊?历史里没记他们有啥交情,水镜先生更像独行侠,爱捧身边的才俊,诸葛亮的忠厚、庞统的机灵都合他胃口。司马懿骨子里野心勃勃,后来篡魏夺权就露馅了,水镜先生推荐人才讲个“道德牌”,刘备招募的是忠心耿耿的伙伴,司马懿那套权谋把戏搞不好会坏了刘备的大业。水镜先生要真推司马懿,刘备辛辛苦苦三顾,结果司马懿转头跳槽到曹操那边,这不等于给刘备添堵吗?水镜先生的招牌就砸了! 光盯着政治对立解释,简直是偷懒偷出天际!水镜先生的决策还牵扯到地域偏见、个人喜好。荆州是三国人才窝子,诸葛、庞统靠圈内口碑,水镜先生没出过远门,自然优先推“熟人”。司马懿早年低调得很,水镜先生没关注他情有可原。再说了,历史本来就是后人编的,《后汉书》《三国志》都是曹魏官方背景,能不说司马懿的好话吗?水镜先生可能没后人写书吹捧,就被扣上“立场大师”的帽子。咱们得明白,三国乱世哪有绝对黑白,水镜先生这一手推荐,说不定也带点“自保”心态。他只推亲信,保住自己在荆州的江湖地位;万一推荐个司马懿,结果人家反咬一口,水镜先生名声不就完了?历史学家老爱给简单标签,可别忽视这些小细节! 话说透彻,水镜先生的操作挺实用主义的,政治立场只是开场白。咱们把镜头拉开,刘备当时落难得很,诸葛亮在《隆中对》画大饼帮刘备翻身,水镜先生看准了这条捷径。司马懿呢?他老爹司马防在朝廷做官,家底丰厚、不愁吃不愁穿,犯不着跟刘备闯江湖。水镜先生挑人得讲实效,诸葛、庞统就能快速上手,带刘备打拼天下。司马懿晚些年在曹魏出头,能力不假,但水镜先生推荐时,他还在琢磨前程。说白了,时机不对、人选不对,水镜先生懒得赌这把。历史总是事后诸葛亮,水镜先生这个“偏心推荐”反倒在乱世里打出王炸:诸葛亮成了蜀汉顶梁柱,庞统虽早逝也立了功。要是真推荐了司马懿,三国局势或许天翻地覆,可水镜先生偏偏不干,这算不算另一种智慧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