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前643年,横扫中原各国,打着“尊王攘夷”旗帜的齐桓公活活被饿死在病床上,连最后

前643年,横扫中原各国,打着“尊王攘夷”旗帜的齐桓公活活被饿死在病床上,连最后一口水都没得喝,非常悲惨。更惨的是,死亡时身边没一人,也没有人给他入殓,而是在床上又待了67天,尸虫都爬满了房间。 齐桓公,名小白,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公元前685年,他继位为齐侯,当时齐国在诸侯中实力并不突出。然而,齐桓公胸怀大志,励精图治,决心要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发现,周王室衰微,诸侯们各自为政,已无心服从天子的号令。于是,他便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表面上,齐桓公对周王室忠心耿耿,时常派使者前往朝觐,献上丰厚的礼物。暗地里,他却加强军备,训练精兵,伺机吞并小国,扩张势力范围。 几年后,齐桓公的野心终于显露出来。他先后讨伐了山戎、莒国、肥国等小国,兵锋直指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军在齐鲁交界处的稷谷大破鲁军,俘虏鲁国国君。此后,他又多次出兵,先后击败宋国、蔡国、郑国等中原诸侯。 齐桓公的军事行动,使得齐国迅速崛起,成为春秋时期的头号强国。他号令诸侯,召开会盟,要各国都臣服于齐国。不少小国的君主亲自前来朝见,齐桓公的威望达到顶峰。他自诩为"五伯",自认为他才是天下共主,一时间春秋无敌手。 然而,齐桓公并非真心维护周王室的权威,他只是利用"尊王"的名义,为自己的霸业披上一层正义的外衣。齐桓公还暗中勾结戎狄,招纳亡命之徒,妄图吞并周王室的土地,最终取而代之。 可以说,齐桓公虽然口口声声说"尊王攘夷",实际上却是在打着"攘夷"的旗号,不断吞并诸侯,壮大自己的势力。他表面忠君爱国,背地里却在算计如何篡夺周室。这个貌似正直高尚的口号,不过是齐桓公用来麻痹他人、为自己的霸业赢得支持的一个幌子罢了。 齐桓公的行为,反映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残酷现实。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每个诸侯都在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资源。口头上说的冠冕堂皇,行动上却是尔虞我诈,今天的盟友往往就是明天的敌人。齐桓公虽然雄才大略,但也不得不向这个残酷的时代低头,用尽各种手段去打击对手,巩固自己的地位。 齐桓公的霸业看似辉煌,实则危机四伏。他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其他诸侯的征伐和压迫之上的。一旦齐国国力衰退,失去优势,恐怕那些曾经臣服的诸侯就会反戈一击,群起而攻之。更何况,齐桓公在国内也并非没有隐患,他的几个儿子各怀鬼胎,蠢蠢欲动,时刻准备争夺王位。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为日后齐国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齐桓公虽然一生戎马倥偬,霸业赫赫,但他的晚年却极其凄惨。公元前643年,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霸主病倒在床,命悬一线。然而,就在他最需要亲人关怀和照料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却无暇顾及老父亲的病情,而是勾心斗角,争夺王位继承权。 齐桓公膝下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和公子商人。他们原本就各怀心思,眼见父亲病重,更是迫不及待地要分羹侯伯之位。于是,这五个亲兄弟撕破脸皮,勾结心腹,暗中拉帮结派,形成了几个对立的派系。 公子无亏和公子昭是同母所出,他们联合起来,拥立公子无亏为太子,意图先发制人。公子潘和公子元则支持公子潘继位。至于公子商人,他见形势不妙,便退出争夺,独善其身。五兄弟你争我夺,各自拥兵自重,把持地方,搜刮民脂民膏,养精蓄锐,随时准备兵戎相见。 正当这五兄弟明争暗斗之时,齐桓公却在病榻上日渐衰弱。他时而昏睡,时而清醒,口渴难耐,饥肠辘辘。可是,无人前来问候这位垂死的君王,无人愿意为他端水送饭,连最基本的医疗和护理都没有。至亲的儿子们忙于勾心斗角,哪里还顾得上体恤父亲的病痛? 在极度饥渴和病痛的煎熬下,齐桓公这位曾经叱咤中原的霸主就这样孤零零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几个儿子对父亲的死讯熟视无睹,根本无暇料理后事。齐桓公的遗体就这样在床上又躺了67天,直到尸体发臭,蛆虫遍布,才被草草掩埋。 昔日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纵横捭阖,威震天下。他本应该享受诸侯朝贺、万民爱戴的荣光。然而,他的死却是如此凄凉,如此悲惨,令人唏嘘不已。在绝对的权力和利益面前,亲情和人性是那样的脆弱不堪一击。连儿子对父亲都如此冷酷无情,更何况其他呢? 齐国内部的王位争夺战并没有因为齐桓公的死而平息,反而愈演愈烈。公子潘最终杀死了公子昭和公子无亏,篡夺了王位,是为齐襄公。至于其他几个兄弟,也都先后遇害。这场骨肉相残的内斗,让齐国元气大伤,为日后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齐桓公之死,既是他个人悲剧的写照,也反映出春秋时代诸侯内斗的残酷。在那个战乱频仍、生灵涂炭的乱世,有多少像齐桓公这样的君王,为了一己之私,置百姓的安危于不顾,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凄惨下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