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深冬的某个深夜,孙玉芹突然被阵痛惊醒。她的丈夫于敏依旧未归,她只能轻轻拍醒熟睡的大女儿,托邻居帮忙照看,自己攥着简单收拾的包裹往医院赶。刚走到巷子口,阵痛突然加剧,疼得她弯下腰,泪水混着冷汗往下淌,只能扶着墙根喘口气再继续挪步。
此时的于敏在哪里?不仅孙玉芹不知道,连同住一城的婆婆和大姑姐也毫无头绪。每次问起,他总是说"保密"。孙玉芹咬着牙,硬是撑到医院生下儿子。直到第二天,婆婆才赶来照看,而于敏得知消息后匆匆露了一面,又立刻返回工作岗位。
孩子们对于敏的印象,是记忆里模糊的背影。他离家时,女儿和儿子总会趴在窗边挥手喊"再见",可等来的往往是许久后的深夜归家,天不亮又匆匆离去。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孙玉芹肩上:白天在街道工厂做工,下班后挎着竹篮捡煤渣,深夜还要在油灯下纳鞋底。有次她高烧不退,恰逢于敏回家,可他连给孩子换尿布都手忙脚乱;让他去买药,护士问"烧了几天?有没有腹泻?"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最后空手而归。
于敏的"消失"并非偶然——他正带领团队攻克氢弹研发的绝密任务。工作地点、工作内容皆是机密,连家人都不能透露半分。外界传言他"犯了事被关起来",孙玉芹为了孩子们不被议论,只能频繁搬家。每次搬家,她独自扛着行李,抱着孩子,在陌生巷子里找落脚处。有次于敏离家太久,回来时老房子已人去楼空,还是邻居带他找到新住址。
推开家门,于敏先看到在院子里玩泥巴的于辛。他蹲下来喊:"儿子,爸爸回来了。"小男孩抬头打量这个陌生男人,奶声奶气地问:"叔叔,你找谁呀?"屋内的孙玉芹听到动静出来,眼眶瞬间红了,却笑着打趣:"还活着呢?"于敏挠挠头:"没死了。"
家里最珍贵的"存粮",是母鸡下的几个鸡蛋。孩子们眼巴巴等着爸爸回来一起吃,可于敏为了犒劳研究团队的同事,悄悄写了借条把鸡蛋全拿走了。第二天女儿发现鸡蛋消失,孙玉芹翻出借条,只能找邻居借来一个鸡蛋,给孩子们煮了碗蛋花汤。
于敏的胃病就是在那时落下的。为了赶进度,他常废寝忘食,两次在实验室晕倒。孙玉芹把家里仅剩的白面锁在柜子里,哪怕自己饿得睡不着,也舍不得动一口。于敏离家28年,从北大研究生到"氢弹之父",他8次上高原、6次赴戈壁,把全部心血献给了国家的核事业。
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传来捷报——中国首颗氢弹爆炸成功。于敏团队仅用32个月便完成这一壮举,比美国快了4年多。更令世界震惊的是,中国采用自主研发的"于敏构型",使氢弹可长期保存,而美国的"T-U构型"仅十余年便需销毁。
捷报传来的那天,于敏难得早回家。他拉着妻子孩子上街,提议买只烤鸭庆祝。孙玉芹直摇头:"又不过年过节,买那玩意干啥?"于敏从兜里掏出一沓工资:"我发奖金了。"可当孙玉芹接过那89元,看着家里五口人、老母亲的医药费、孩子们的学费,还有需要寄回老家给父亲和叔叔九口人的生活费,终究没舍得买烤鸭。
晚饭时,于敏突然说要喝杯酒。他刮掉胡茬,换上干净衬衫,在书房挂起一面五星红旗,对着镜子整理衣领。孙玉芹端着热好的菜进来,看见这一幕,眼泪突然掉了下来——她终于明白,这个总说"保密"的男人,心里装着多大的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