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46年6月,中原突围的战火烧得正烈。鄂东独立二旅的5000名战士,在旅长吴诚

1946年6月,中原突围的战火烧得正烈。鄂东独立二旅的5000名战士,在旅长吴诚忠的带领下,被国军整编72师的3万大军围困在冶溪镇附近。 敌军铁桶般的包围圈越收越紧,战士们弹药耗尽,药品匮乏,许多人身上带着伤,疲惫地靠在土墙边喘息。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远处敌军的炮火声时不时传来,像死神的脚步逼近。 吴诚忠紧皱眉头,盯着地图,手指在纸上划来划去,嘴里低声咒骂:“再不突围,全军覆没!” 可面对3万敌军,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就在这时,通讯员跑来报告:“旅长,镇上有个地主,说有办法帮咱们!”吴诚忠一愣,地主?这种时候,地主能有什么办法? 要说胡之杰的来头,可不简单。时间倒回到十多年前,他还是川军第一师的师长,统领千军万马,战功赫赫。可他看不惯蒋介石打压川军,更看不惯国民党搜刮民财、腐败成风。 一次次看着自己的部下被中央军排挤,甚至连军饷都被克扣,他心寒了。1930年代末,他毅然辞官,带着一身疲惫回到老家安徽岳西县,在冶溪镇买了田地,当起了地主。 这些年,胡之杰深居简出,种田、养家,日子过得平静。可他骨子里那股军人的血性从未熄灭。 1946年,当他听说解放军被困冶溪镇时,他站在自家院子里,远远望着山头上的硝烟,喃喃自语:“这帮娃儿,纪律严明,不扰民,倒是条汉子。我得帮帮他们!” 胡之杰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他早就听说过解放军的作风,也知道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尤其是整编72师的前身就是川军72军,旅长祝顺琨还是他的老部下。多年未见,但这份旧情,或许能成为突围的关键。 胡之杰找到吴诚忠,直截了当地说:“我认识祝顺琨,72师34旅的旅长。川军和中央军向来不对付,祝顺琨早就对蒋介石的嫡系师长杨文瑔不满。只要我写封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未必不会放条路。” 吴诚忠半信半疑,但死马当活马医,他咬牙点头:“好,就试试!”胡之杰连夜提笔,写下一封长信,回忆当年并肩作战的情谊,又点明如今国军内部的矛盾,劝祝顺琨“留条后路,积点阴德”。信送出后,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回音。 与此同时,吴诚忠也没闲着。他下令通讯员频繁发送电报,假装独二旅是“纵队”级别的大部队,虚张声势迷惑敌军,为突围争取时间。 战士们则在冶溪镇百姓的帮助下,悄悄补充粮食,包扎伤口。镇上的老乡们端来热气腾腾的糙米饭,甚至把自家仅剩的鸡蛋塞给战士,嘴里念叨:“你们是好人,不能让你们饿着!”那一刻,军民鱼水情,温暖了每一个疲惫的心。 第二天,祝顺琨的回信到了。信中语气复杂,既有对旧情的感慨,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但最终他同意在包围圈的东南角“松一松手”,让解放军通过。胡之杰看完信,拍着吴诚忠的肩膀,咧嘴一笑:“成了,走吧!” 当晚,月黑风高,5000名战士在吴诚忠的指挥下,悄无声息地向东南角移动。每个人都屏住呼吸,脚下踩着泥泞的小路,耳边只有风声和偶尔传来的敌军哨兵的低语。 就在接近缺口时,远处突然传来一声枪响,所有人心里一紧——难道被发现了?吴诚忠挥手示意部队卧倒,空气仿佛凝固。 好在,枪声只是虚惊一场。祝顺琨果然信守承诺,他的部队并未追击。凌晨时分,5000名战士终于冲出包围圈,回头望去,冶溪镇的灯火渐渐模糊,像是黑暗中的一盏希望之光。 突围成功后,吴诚忠紧紧握住胡之杰的手,哽咽着说:“没有你,我们全完了!”胡之杰却摆摆手,淡然一笑:“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你们是为老百姓打仗的,值得帮。” 据后来的历史记载,这次突围未发一枪一弹,5000名解放军战士全数脱困,而胡之杰的名字,也被镌刻在中原突围的史册中。 从川军师长到隐居地主,再到解放军的“救命恩人”,他的传奇故事,成了军民团结、不战而胜的经典一笔。 而冶溪镇的百姓,也始终记得那个夜晚。他们常对后人说:“解放军是咱们的亲人,胡地主是咱们的恩人。没有他们,哪有今天的太平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