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7月11日,江苏,高速收费站停电,车堵了2公里,收费员却人工挨个收费。轮到男子时,男子硬杠收费员:“堵车200米,不应该免费放行吗?”收费员没想到男子这么懂,向领导请示,领导同意给男子免费,但男子质问:“其他老实本分的人就不配免费吗?” (信息来源:法制进行时——高速收费道口停电,待缴费车辆排到2公里外,收费员排着一个一个收费) 突如其来的停电让高速收费站瞬间瘫痪,车流也随之凝固。收费系统失灵,道闸紧闭,工作人员手忙脚乱地搬出老旧的手动设备,试图用最原始的方式维持秩序。 多数车主还算配合,但随着时间流逝,等待的队伍像一条巨龙,在高速上越盘越长,一眼望不到头。焦躁的情绪开始发酵,喇叭声此起彼伏。一位男车主忍不住冲着工作人员发问:“你们的操作失误引发了交通堵塞,为何需要我们承担相应的后果?” 轮到他缴费时,男子甩出一句话:“难道没有相关规定吗?因收费站原因导致的堵车,排队长度超过200米时应免费放行。为何你们仍在收费?眼前的队伍何止200米,简直都快堵到无锡了!” 这位车主还真不是在胡搅蛮缠。相关条例上白纸黑字写得清楚:因未开足收费道口导致车辆排队超过200米的,车辆有权拒绝缴纳通行费,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免费放行。眼前的长龙,显然远超标准,车主拒绝缴费,完全合情合理。 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有时候人却被死板的流程困住了。工作人员显然犯了难,他们表示自己并没有接收到免费放行的通知,他们尝试着提出一个“折中”方案, 车主把钱交了,他们以私人的名义把钱退给他。 谁知,车主根本不买账,他的态度很明确:规则就是免费放行,而不是什么“先付后退”的绕圈子操作。眼看僵持不下,为了平息事端,工作人员选择自掏腰包来“填”上这笔账。 这件事乍一看是工作人员灵活变通,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可仔细想想,这操作实在有点讽刺。免费放行规定的初衷是什么?是为了在特定情况下,优先保障道路畅通,避免因收费问题导致更严重的交通拥堵。 它的核心在于“疏通”,而非谁来支付这笔“钱”。那个“先收后退”的提议,听着像是变通,实际上却把规定给架空了。它把一个公共交通管理问题,硬生生扭转成了一场关于几十块钱的私人交易。 工作人员为什么宁愿自掏腰包,也要走完这套“收费”流程呢?这背后,恐怕是收费站内部僵化的管理流程在作祟。“免费放行”是一个需要层层审批的异常操作,远不如一笔“正常收费”来得简单。 为了避免后续的麻烦,工作人员只好用自己的钱,去填补规则和现实之间的窟窿。这种“变通”,恰恰暴露了应急预案的缺位和管理机制的僵硬。 反过来看这位车主,他的“较真”有错吗?当然没有。正是因为有这样敢于拿规则说事的公民,公共服务的边界和权责才会被不断厘清。 如果所有人都选择默默忍受,那“200米免费放行”的规定,恐怕就永远只是一行沉睡的文字。再完善的条文,也需要真正落地,让公共服务在突发状况下不掉链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