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56年,为了给父亲祝寿,北京一教师咬牙拿出80元,请齐白石画了一幅寿桃,随后

1956年,为了给父亲祝寿,北京一教师咬牙拿出80元,请齐白石画了一幅寿桃,随后,他跟齐白石要了一张收据,50年后,这张收据竟然拍卖了180万…… 1956年,北京一位退休教师,正在为自己年迈的父亲筹备80岁寿宴。老父亲一生热爱字画,但家境普通,始终没能拥有一幅真迹。 知道父亲心愿未了,这位教师决定为父亲寻找一幅齐白石大师的作品。问题是齐白石早已封笔不再作画,而这位退休教师的口袋里也没有多少积蓄。 可他并没有放弃,凭着一股孝心与坚持,他找到了齐白石的小儿子,经过多番努力终于让齐白石答应为父亲画一幅寿桃。 但这个过程,比你想象的要艰难得多;退休教师起初并未成功,齐白石已经封笔,生活也日渐清贫,几乎不再参与艺术创作。 于是,这位教师想方设法,通过各种人脉终于联系到了齐白石的儿子齐良末。教师满怀期待,带着糕点和茶叶;第一次拜访齐家时,齐良末明确告诉他,齐白石年事已高,身体也不再适合作画。 这让教师有些灰心,但他并没有放弃;第二天,他再次带着礼物登门,然而齐白石仍然表示自己已经不再画画,且年事已高,没法再答应任何人的请求。 教师并没有泄气,第三次前往齐家时,他没有任何奢望,只是坚持表示自己一定要为父亲完成这份心愿。他说:“我只是想给父亲一个生日礼物,尽管我没有能力购买一幅画,但至少能满足他一生的心愿。” 这番话终于打动了齐白石,他虽年事已高,仍决定破例一回;齐白石告诉教师:“看在你孝心的份上,我可以破例为你画一幅寿桃,但我已经不再画画了,你必须支付80元润笔费。”那时80元相当于教师两个月的工资,几乎是他所有积蓄的一部分。 这位教师没有一丝犹豫,他为了父亲的心愿,四处借钱,东拼西凑终于凑齐了80元。当齐白石接过这笔润笔费,看到这些零碎的钱时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稳稳地拿起笔,挥毫泼墨创作了那幅寿桃。 齐白石虽然年老体衰,但那一笔一划中仍保留着他年轻时的艺术气息,画中的寿桃饱满生动栩栩如生。 画作完成后,教师恳求齐白石为其开具收据,以证明这次非同寻常的艺术交易。齐白石欣然应允,拿起笔写下“收到润金80元整”,并盖上印章,交给教师。 那张收据,虽然只不过是简单的八十元收据,但它背后的情感与历史,却赋予了它无法估量的价值。 这张薄薄的收据,直到五十年后才被重新发现。它在岁月的洗礼中早已泛黄,但却依然保存完好。经过专家鉴定,大家才知道,这居然是齐白石亲笔所写,且带有鲜红的名章。 那时的齐白石,已经几乎不再作画,而他的亲笔收据更是极为稀缺。专家称这张收据比齐白石的画作还要稀有,收藏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当时的润笔费。 最后,这张不起眼的收据被送到了拍卖行,经过一番激烈竞拍,最终以180万元的高价成交。 买家为上海的一位收藏家,大家纷纷为这张收据的高价惊叹不已。为什么一张小小的收据,竟能拍出如此天价?答案在于它承载的历史与情感。它不仅仅是齐白石的亲笔签名,还是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孝心故事的见证。 齐白石的画作,尤其是他晚年少有的作品,本就已是艺术品市场上的珍品,而这张收据,作为那幅画的交易凭证,其文化价值愈加突出。这张收据背后不仅有艺术家的笔触,更承载了两代人的情感和一段不朽的孝心传奇。 一个简单的收据,几十年后成为无价之宝,证明了艺术的力量,也让我们明白了那份来自父亲的深深爱意与儿子的赤诚孝心。而这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凝聚,才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