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建兴五年,一封信落入丞相府中后,暗潮汹涌。写信的人是李严,蜀汉重臣;收信的是诸葛

建兴五年,一封信落入丞相府中后,暗潮汹涌。写信的人是李严,蜀汉重臣;收信的是诸葛亮,权倾朝野的益州牧。这封信,只有几句话,却像刀子一样割破了政治的伪装。当时朝中众人看到信后惊呼不已,要求严惩李严。可诸葛亮只回了23个字,轻描淡写,却让所有人哑口无言。

李严,字正方,荆州南阳人,出身寒门,却聪明伶俐。早年仕于刘表,后来投奔刘备。在益州,他当过成都令,又当过犍为太守。最有名的是平叛。只带五千人,镇压了数万流寇,手段强硬,深得刘备赏识。

诸葛亮也对他颇为欣赏。章武元年,刘备病逝,刘禅登基,诸葛亮被任为丞相,总揽朝政。同年,李严升为尚书令、中都护,与诸葛亮“共辅幼主”。两人一文一武,一主内一主外,曾被称为“蜀汉两柱石”。

可好景不长。

随着时间推移,李严逐渐发现,真正说了算的人,不是他,而是诸葛亮。尤其是建兴三年以后,诸葛亮开始北伐,对外调兵,对内定策,李严虽贵为中都护,却渐被边缘化。诸葛亮领兵在前,李严却只能窝在永安,管粮草、守后方。这种“被信任但没实权”的角色,让他心生不满。

而诸葛亮这边呢?北伐难度越来越大,后勤成了致命短板。他知道自己离不开李严,但也清楚,李严太有主见,不太好驯服。于是,调李严回成都,以“协助朝政”为名,实为削权。这一调,直接埋下两人决裂的伏笔。

建兴九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事紧张,粮道吃紧。李严身为督粮官,按理该全力配合。但他却突然来了一封信,信里写着:“你功劳太大了,还当什么益州牧?赶快加九锡称王吧!”

这不是夸,这是试探,甚至是挑衅。

“九锡”是什么?是古代天子对功臣的最高奖赏,一旦受之,不称帝也得称王。曹操、司马懿都曾以“九锡”为前奏,最终篡权自立。所以,这话背后分量极重。

李严说这话,并不只是“讽刺”。他想摸底,试试看诸葛亮有没有野心。要是有,他就投其所好,一起谋取更大权势;要是没,也能制造舆论,把诸葛亮拖下水。

但他忘了,对诸葛亮来说,这种话,是最不能碰的底线。

诸葛亮这边看到信后,脸色未变。群臣却炸了锅。有人主张弹劾李严,有人甚至建议将他斩首,以正视听。但诸葛亮没有动怒,也没有表态。他只是挥笔,写了23个字回信,内容大意是:“我与你相识多年,怎会不懂彼此?等我若能灭魏迎帝归位,就算十锡也可受,又何止九锡?”

这23字,没有怒火,没有指责,却句句杀机。李严想让诸葛亮“露出獠牙”,诸葛亮却顺势将“九锡”升格为“十锡”,再用“先立功、再受赏”的逻辑彻底反驳。不仅堵住了李严的嘴,也让所有人明白:我诸葛亮,心中只有汉室,没有自封之意。

这一招,堪称政治借力打力的经典范式。

诸葛亮这封回信送出之后,蜀汉朝堂瞬间变了气氛。

很多官员原本对李严还抱有好感,认为他是老资格、有军功的人。但这封信像是一面镜子,把他的动机照得透透的。尤其是“加九锡称王”这句话,在蜀汉尊汉正统的大背景下,已然属于动摇根基的行为。

而诸葛亮的态度,更像是一种“冷处理的公开信”。他没有正面反击,却用一种似是而非的解释,把李严架上了“质疑正统”的位置。而且,他没有喊打喊杀,反倒更显高明。这种“嘴上无情,手上有刀”的处理方式,让朝中大臣心生敬畏。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把“灭魏、迎帝还都”摆在首位,等于再次宣示忠诚。他没动李严一根毫毛,但李严自己,已经从信任名单里被划掉了。

从此以后,李严再难恢复原有地位。他的奏章被压,建议被搁,兵权和物资调度权也逐步交给他人。人还在,但权力已经抽空了。

这场“纸上交锋”,诸葛亮不伤一兵一卒,却斩了一个政治对手。

信风波过后,李严虽未立刻遭贬,但他心知肚明,自己已是“明日黄花”。可他不甘,想通过其他方式扳回局面。

机会很快来了。北伐战事进入胶着期,粮道再度紧张。李严突然上报称粮草已尽,要求诸葛亮撤军。诸葛亮不得已,按令撤退。但很快,他发现问题:后方根本没有断粮,是李严夸大其词。

这就不是试探,而是实打实的阳奉阴违。

诸葛亮忍无可忍,向刘禅上表弹劾李严,指其“误国误军”。刘禅犹豫片刻,但碍于诸葛亮威望,不得不下旨将李严免职,贬为庶人,流放梓潼。

这场较量,最终以李严全败、诸葛亮独揽大权告终。

李严被流放后,终日郁郁,不久便去世。他没死在战场上,也没死在兵变中,而是死在一场权力博弈的残局里。

而诸葛亮,在肃清李严之后,更加专注北伐,直到三年后五丈原病逝。他留下的,不只是对汉室的忠诚,还有一套独特的政治逻辑:不靠血腥斗争,也不搞拉帮结派,用智慧化解试探,用沉稳扭转局势。

那封23字回信,不只是给李严的答复,更是整个蜀汉政坛的教科书。

评论列表

暗影中的叹息
暗影中的叹息 2
2025-07-16 15:45
李严死在诸葛之后,写文粗糙
用户10xxx49
用户10xxx49 1
2025-07-16 20:10
消耗完自己所有的精气神;也消耗完蜀国的精气神;更消耗完大汉最后一丝精气神;最后都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