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 就算中等收

专家说月入3000已经进入中等收入,白岩松反问专家:如果月入3000 就算中等收入,我国中等收入人群已达 4亿,为什么好多人都拒绝承认自己已经进入中等收入人群? 白岩松跟着抛了个问题,说要是按这个标准,全国得有 4 亿人算中等收入,可为啥没几个人愿意认这个身份呢。 这话问到了不少人的心坎里,就像有人硬给你戴了顶 “富裕帽”,可你手里的钱连明天的菜钱都没凑够,换谁也不会点头。 3000 块在账本上是个整数,到了过日子的时候,就碎成了一笔笔具体的开销。 在小城里,3000 块或许能租个带厨卫的一居室,隔三差五能买斤肉,孩子的作业本钱也不愁。 可到了北上广,这点钱刚够付个老小区的合租床位,每天挤地铁的钱得单算,手机话费、水电费交完,吃饭只能顿顿凑活。 有个在深圳打工的年轻人算过,房租 1200,通勤费 200,网费电费 300,剩下的 1300 块要管 30 天的三顿饭,平均一顿饭只能花 14 块,连加个蛋的牛肉面都舍不得常吃。 这还没算那些躲不开的额外支出。 孩子上幼儿园,就算公立的,每月伙食费、兴趣班也得小一千;老人头疼脑热,一盒药几十块,体检一次几百块,这些钱从 3000 块里抠出来,日子就得紧上加紧。 小区里的保洁阿姨张姐,工资刚好 3000,上个月孙子发烧住院,光押金就交了 5000,她跟同事借了一圈才凑齐,这个月只能天天啃馒头。 大家心里对 “中等收入” 有杆秤,不是银行卡里多几个数字就认账的。 得是手里有余钱,换季时能给孩子添件新衣服,老人想出门遛弯能坐个车,自己偶尔能喝杯 15 块的奶茶不心疼。 可拿着 3000 块的人,大多过着 “买菜看价格,买药算剂量,逛街只看不买” 的日子。 他们不是不想认这个身份,是这身份背后的体面,自己一点没沾着。 有人说专家是对着报表算出来的 3000 块,这话有点道理。 报表上的全国平均数,就像把写字楼里的白领和工地上的工人放一块算工资,看着挺好看,却掩不住具体人的难处。 之前还有专家说 “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可以先结婚”“农民可以把房子租出去赚钱”,听着都像站在云彩上说话,没沾着地气。 其实大家争的不是 3000 块这个数,是这个数背后的日子能不能过得踏实。 要是 3000 块能让人租得起带窗户的房子,病了敢去医院,孩子上学不用愁学费,不用怕一场雨漏了屋顶没钱修,那不用专家说,大家自己就认了。 说到底,算不算中等收入,不是账本上的数字说了算,是日子过得舒不舒服、心里踏不踏实说了算。 对于这件事情,有网友表示,3000 块在老家县城够吃够喝,但在杭州连合租次卧都租不起,通勤费加伙食费就得 2500,剩下 500 块够干啥? 有人晒账单:房租 1200 + 水电 300 + 公交 150 + 吃饭 1500=3150,月入 3000 还得倒贴,感冒不敢买药,孩子奶粉得找临期的,这叫中等收入?怕不是中惨吧。 也有理智的声音:三线城市 3000 确实能活,房租 500 + 吃饭 1000,还能攒点。但统一标准太扯了,就像用一个尺码给所有人做衣服。 更多人觉得,中等收入得敢请假、敢看病、敢给孩子报兴趣班。拿着 3000 块,这些全是奢望,"统计数字再好看,钱包不会骗人。"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