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慢粒:白血病里的“幸运儿”?创新药落地让它变成慢性病,医生有了新任务

转自:上观新闻

因为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让大众认识了一种白血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简称“慢粒”。与电影中诸多主人公命运不同的是,走到今天,慢粒已迎来诸多创新药落地,且其中不少药已在国内进入医保,治疗负担大幅减轻。医学专家告诉记者,现在治疗上的一大关注点是“无治疗缓解率”,通俗地说,阻止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实现患者停药,让患者更好地回归工作、生活。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也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慢粒,是一种骨髓造血干细胞克隆性增殖形成的恶性肿瘤,占成人白血病的15%,是慢性白血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慢粒的全球年发病率为1.6至2/10万。在中国,每年约9300例新发病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慢粒患者较西方更为年轻化,国内几个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慢粒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45岁至50岁,而西方国家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7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张苏江教授说,传统认为慢粒是一个老年性疾病,但中国的发病年龄年轻一点,这部分人大多还处在工作状态,属于青壮年,对社会功能、家庭功能的损失都会更大一些。

这些年,业内谈及慢粒,往往会说这是白血病家族里“不幸中的幸运儿”,这是因为相比凶险的急性白血病,慢粒已经进入可治、可控的慢病时代。

“慢粒是公认的一个最早认识到和基因有关的肿瘤性疾病,也就是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交互易位,形成了BCR-ABL融合基因,最终定义了它的这一主要致病机制,也就开发出了第一代靶向药,对治疗带来了很大突破。”张苏江教授说,慢粒整体效果当前已经可以达到治愈,整体五年生存率至少到90%,在整个肿瘤特别是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它已经不太会影响患者的自然寿命。

“我们不少患者是边吃药边上班的,可以正常生活、工作。”张苏江教授自豪地说。

这背后,是新药的持续助力,给了医生、给了生命这样的底气。慢粒在临床上目前常用的是TKI类药物,国内有一代、二代、三代的靶向药,不过,这类药会对一些患者产生耐药或者不耐受的情况,也因此又需要新药纳入研究去克服问题。比如,今年5月刚在国内获批的肉豆蔻酰口袋(STAMP)抑制剂阿思尼布,全新的作用机制突破可实现深度缓解率翻倍和不良事件相关停药风险减半,提供给患者新的选择。这一新药目前已经在上海可及。

张苏江教授分析,鉴于中国慢粒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45岁至50岁,作为家庭和社会的中坚,他们对改善疗效和追求“无治疗缓解率”(TFR,即功能性治愈)的需求尤为迫切,也更为关注在治疗期间改善生活质量。

“现在围绕慢粒,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无治疗缓解的问题,即停药的概念。就是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希望能达到停药,就是无治疗的缓解,不用吃药了。不过,这有一定前提条件,就是达到BCR-ABL检测不到的水平,或达到很低水平。”张苏江教授解释,在中国,目前停药占比不高。另外,患者即便停药,还是要管理、要监测,因为停药之后是有复发可能的,一旦复发之后还要再重启或更换原来的靶向药物治疗方案。

就早期发现慢粒,张苏江教授说,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所以有些患者刚开始不一定有什么特异症状,有的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白细胞计数很高,有的也表现为血小板升高,但最主要还是看白细胞,有的体检时发现白细胞高出几十倍,随后来到血液科,通过骨髓穿刺确诊。

“可能这些人的耐受性比较好,实际上他们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症状,比如乏力、消瘦,还有的人会有脾肿大、腹胀的表现,有的会有低热。但是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很严重,所以如果体检发现异常,还是要引起重视,及时到门诊完善一些检查。”张苏江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