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与主席单线联系的王牌特工,真名鲜为人知,化名却很有名。 1914年,郝克勇生在陕西临潼的郝邢村,家里是耕读世家,他爹郝鹏程是西北军的创始人之一,在杨虎城手下当特种兵营长。 有这么个爹,加上家里重视教育,郝克勇10岁的时候,《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唐诗宋词张口就来。 更神的是,他把老祖宗留下的中医书《千金方》也背得透透的,村里谁有个头疼脑热,他看一眼就能开方子,乡亲们都叫他“神童”。 他大哥郝克俊更厉害,大革命时期经邓小平介绍入了党,后来在杨虎城部队里做事,1929年,大哥把他接到上海,送进建国中学念书。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跟日本人打起来,郝克勇跟着同学满大街募捐,把老百姓捐的东西一趟趟送到部队,还跟着大哥加入了抗日义勇军,真刀真枪地想跟日本人干。 后来他考进上海复旦大学,又去了国民党办的盐务税警官佐学校,这学校的教官有冯玉祥送出去留学的,有张学良讲武堂毕业的,里头还有不少共产党员。 1938年,他从共青团转成共产党员,党组织看他跟杨虎城、赵寿山关系近,就派他去当政治教官,这一步,让他一脚踩进了隐蔽战线的漩涡。 1939年,三十八军地下工作委员会成立,他是三个成员之一,在部队里,他拿《新华日报》《大众哲学》这些进步刊物当教材,给士兵们讲革命道理。 还抄新华社的消息、毛主席的文章,自己写教材,他还照着抗大的校风,开了抗日政治工作、游击战术这些课,偷偷在教导队建党组织,搞兵运工作。 1940年12月,蒋介石侍从室发了份绝密电报,说蒙定军、郝克勇等37个军官是共产党嫌疑分子,要押到洛阳审讯。 赵寿山赶紧让他装病请假躲起来,才算没出事,1941年5月,他又被任命为第三期教导队队长。 可蒋介石还是起疑心,派汤恩伯的6个军把三十八军围了起来,1942年7月,毛主席亲自发电报,点名让他去延安汇报。 他一路辗转,12月才到延安,先跟西北局的人汇报,接着毛主席几次召见他,问工作的时候,毛主席突然问:“你舅舅家姓啥?”他说姓范。 毛主席又问:“是范仲淹的‘范’,还是樊梨花的‘樊’?”他说是范仲淹的范,毛主席说:“那你就改叫范明吧,做秘密工作的回延安,都该改名换姓。” 就这么着,郝克勇成了范明,后来他想改回原名,毛主席说:“范明这名字现在名扬中外,别改了。” 从那以后,他就只跟毛主席单线联系,光毛主席给他的电函就有100多份。 秘密工作最怕身份暴露,换个名字,敌人就难追查了,而且范仲淹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先天下之忧而忧”,用这个“范”姓,就像在心里立了个标杆,时刻提醒自己肩上的担子。 “明”字更有说头,既是光明,也指在黑暗里心里得亮堂,知道该往哪儿走,这个名字成了他的护身符,也是精神旗帜。 在三十八军,他带着工委办了5期教导队,培养了2000多干部,发展了500多党员。 后来1944年十七师“七·一七”起义、1946年三十五师“五·一五”起义,这些人都是主力。 1945年日本投降后,他负责西北5省和河南、川北的地下党布点,派了一百多人,建了108个武装据点,连胡宗南的随身副官张德厂都是他安插的,把国民党搞得焦头烂额。 这种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发展力量、精准打击的本事,可不是一般卧底能有的。 那时候信息传递难,单线联系能少走弯路,还能防泄密,说明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战略全局。这种直接对接,也让他能更准地领会中央的意思,把事办得更到位。 范明这辈子,从“神童”到革命青年,再到隐蔽战线的尖兵,改的是名字,不变的是信仰。 像他这样的人,隐蔽战线还有很多,他们没名没姓,在暗处拼杀,用智慧和胆子给革命铺路,他们不是不怕死,是心里的光明比死更重要。 这些人就像黑夜里的星,看着不起眼,却能照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