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媒体报道,欧盟取消中欧高层会,目的是不想惹美国不开心,结果没想到第二天就被特朗普"打脸",直接放话要对欧盟汽车加征30%关税。 欧盟以"日程安排问题"为由取消峰会,这个官方说法显然只是个托词,实际上欧盟正陷入两难境地:一边与中国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往来,另一边又担忧本土产业受到冲击,这种矛盾处境,让欧盟官员在选择外交倾向时,格外纠结。 谁不知道,去年中欧贸易额达到8473亿美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每分钟就有超过160万美元的真金白银在中欧之间流动。尤其是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三年时间从3.9%一路飙升到8%,这速度比坐火箭还快。 就拿比亚迪来说,2023年第四季度直接取代特斯拉,成了全球第一大电动汽车制造商,这让欧洲那些老牌车企情何以堪? 可欧盟这边呢,一边享受着中国市场带来的红利,另一边又担心本土产业被冲垮。2024年4月,欧盟突然对中国风力涡轮机供应商发起补贴调查,理由是“存在严重扭曲”,这帽子扣得比天还大,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吗? 更绝的是,2025年6月,欧盟又以“对等原则”为由,限制中国医疗器材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公共招标,这不是明摆着要把中国企业赶出欧洲市场吗?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欧盟以为取消峰会就能讨好美国,结果特朗普根本不领情。就在欧盟宣布取消峰会的第二天,特朗普直接放话要对欧盟汽车加征30%关税,这简直就是当众打脸。 要知道,德国大众二分之一、宝马三分之一的全球销量都来自中国市场,这要是真加征关税,受伤的可不只是欧盟车企,美国消费者也得跟着遭殃。可特朗普才不管这些,他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压中国,哪怕牺牲盟友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欧盟现在的处境很难,一边是中国这个大金主,每年8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额摆在那里,要是真闹僵了,欧洲的汽车、化工、机械等行业都得喝西北风;另一边是美国这个“霸道主子”,动不动就挥舞关税大棒,威胁要把欧洲踢出“朋友圈”。 更尴尬的是,欧盟内部还不团结,德国、法国这些大国各有各的算盘,有的想和中国合作,有的又怕得罪美国,结果就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在那里干着急。 其实,欧盟心里也清楚,和中国合作才是双赢的选择。中国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发展,完全可以和欧洲形成互补。就拿新能源来说,中国的风电和光伏技术全球领先,欧洲在储能和智能电网方面有优势,要是双方联手,完全可以主导全球绿色转型。 可欧盟就是放不下那点“高傲”,总觉得自己是发达国家,得对中国指手画脚。结果呢,不但没捞到好处,还把自己搞得里外不是人。 现在的欧盟,就像一个在钢丝绳上走钢丝的杂技演员,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他们既想在中美之间玩“左右逢源”的游戏,又没那个本事掌控全局,结果只能是两头落空。要是欧盟再这么犹豫不决下去,说不定哪天就真成了中美博弈中的“小透明”,到时候哭都没地方哭。 说到底,欧盟的问题就出在“既要又要”的贪心。他们总想着既要保住自己的利益,又不想得罪任何一方,结果就是什么都得不到。 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国际舞台上,没有明确的立场和果断的行动,就只能沦为别人砧板上的鱼肉。欧盟要是再不清醒过来,恐怕真要应验那句老话:“偷鸡不成蚀把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