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底,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杨伟光做了个"离经叛道"的决定:在《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前的黄金时段加30秒广告。时任广电部长得知后急电询问,可他坚持推进,这一举措竟成央视扭亏为盈的关键。
这段黄金广告位后来成企业必争之地,招标金额占央视16个频道广告收入一半以上,2007年招标总额达80亿,彻底改变央视入不敷出的局面。而这只是杨伟光电视改革的缩影。1985年央视春晚差评如潮,他临危受命调任央视副台长,主管新闻栏目后直击痛点:要求《新闻联播》扩至30多条内容,涵盖行业、地区、国家大事,《破产法》颁布、双跨珠峰等重大事件均由央视首发。
1993年毛主席诞辰百年之际,他力推的《东方时空》成改革标杆。筹备组最初定名《新太阳60分》,被杨伟光严词否决:"过去把毛主席比成太阳,你来个新太阳是什么意思?"最终敲定"东方时空",并大胆放在早7点首播——当时央视常规节目8点才开始,这个决策却让观众养成晨间看新闻的习惯。
1998年他对春晚动刀:首次给演员支付演出费,称"必须尊重劳动";仅用85天建成1800平米演播大厅,一改此前不足千平的局限。从新闻扩容到广告革新,从节目定名到时段调整,他的改革总带着精准判断。
这个让《新闻联播》更鲜活、让央视广告价值飙升的改革者,用一个个"离经叛道"的决策推动电视行业进步。2014年他去世时,留下的不仅是80亿广告收入,更是一套让央视跻身世界强台的运营逻辑。那些沿用至今的举措证明:改革者的魄力,永远是行业进步的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