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歼-10首飞前,试飞员对送他上机的总师承诺:“放心,只要不是在空中爆炸,就算摔我也给你摔到跑道上,让咱们知道这十几年咱们都错在了哪儿。” 雷强出生在军人家庭,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飞行员,从小就给他种下了飞行的种子。第一次考飞行员时,他因为太兴奋没睡好,视力检查没过关,只能先去农村插队。但他没放弃,第二年卷土重来,终于圆了飞行梦。在航校,他总是第一个单飞的学员,技术扎实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后来,他主动要求去作战部队,飞遍了各种高难度科目,成了空军里少见的全能手。转到试飞员岗位后,他23年飞了3500小时,试过22种机型,从苏-27到F-16,再到歼-10,他都摸得门儿清。他还填补了中国战斗机试飞的不少空白,比如三角翼飞机的尾旋测试,硬是凭着技术和胆量闯出一条路。 雷强不是光会飞,他还特别能钻研。去俄罗斯、英国学习时,他挑战别人不敢碰的飞行禁区,回来还写了几十万字的笔记。他家里摆着140多个飞机模型,每一个都代表他对航空的热爱。1999年,他被江泽民接见,拿下“空军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这荣誉可不是随便给的。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那天,天气不太好,但再拖下去也不是办法。这架飞机用了60%以上的新技术,尤其是电传操控系统,稍微出点问题,可能就完全失控。雷强心里清楚,这不是普通的任务,而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一次豪赌。 试飞前,他和宋文骢聊了几句。宋文骢把歼-10当命根子,十几年心血全在这上面。雷强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所以才说出那句“摔也摔到跑道上”的话。这不是逞能,而是他对任务的承诺——就算失败,也得给团队留下点线索,不能白白牺牲。 飞机起飞后,所有人都盯着天看。20多分钟后,歼-10稳稳落地,现场直接炸了锅。那一刻,不光是雷强赢了,整个团队的努力都得到了回报。这次首飞证明了中国有能力造出自己的先进战机,也给后面的路铺好了基石。 首飞只是开始,后面还有一堆硬仗要打。雷强没歇着,继续当首席试飞员,把歼-10A、B、C几个型号的试飞任务全扛了下来,整整7年。他测试了矢量喷口、高难度机动动作,每次都拿命去拼,确保数据靠谱。 2003年,歼-10正式装备空军,2004年,第一支作战部队用上了它,战斗力一下子上去了。后来,歼-10B、C陆续亮相,技术越来越先进,在国际上也开始露脸。中国空军从此有了自己的底气,不再是跟在别人后面跑。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