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被判死刑,拉夫罗夫一句“俄罗斯没有理由拒绝”,朝鲜大军或将直扑顿巴斯!1200万枚炮弹、上百枚导弹、数万人兵力援俄,乌克兰已无力招架,西方军援还在路上,基辅恐怕撑不过这个夏天! 7月12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结束了在朝鲜的访问。 就在金正恩陪同他在元山合影时,他就双方签署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表示:“朝鲜如何落实条约义务是其主权决定,俄罗斯对此持开放态度。” 这句看似原则性的表态,被广泛解读为俄罗斯对朝鲜扩大对俄军事支持的默许。 目前,朝鲜对俄罗斯的军事支援已是既成事实。自2024年10月以来,朝鲜已分两批向俄罗斯派遣了总计约4.5万名军事人员。 首批约1.1万人主要部署在俄乌边境的库尔斯克方向,2025年7月抵达的第二批约3.5万人正陆续投入战场。 同时,约2万名朝鲜工兵已在乌克兰哈尔科夫地区参与构筑工事,但尚未大规模进入顿巴斯核心战场。 第二批部队则更多地承担了修路、排雷、构筑阵地等支援任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俄军前线推进效率。 阵亡朝军士兵遗体面部常被损毁以防止身份识别,家属抚恤微薄,士兵薪资也远低于俄军标准。这背后,是一场以战争资源换取生存和发展的交易。 作为回报,俄罗斯向朝鲜提供了包括导弹导航系统升级、无人机技术和S-500防空系统等关键军事技术援助。 俄罗斯要维持攻势,离不开朝鲜的弹药和人力;而朝鲜要冲破封锁,也得靠俄罗斯的资源和关键技术。 拉夫罗夫关于“主权决定”的表态,其实是在向世界传递信号:俄罗斯认可并接受朝鲜选择的合作方式。 朝鲜国内宣传机器则将此描绘为对抗西方的斗争,部队调动频繁,气氛紧张。 而中国的立场则聚焦于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推动无核化与停战机制转换的“双轨谈判”方案,寻求外交解决途径。 有传言称乌政府内部讨论过应急方案,但尚未有迁都的官方决定。西方的支援承诺与实际交付速度之间存在差距,前线乌军指挥官多次公开表示弹药严重短缺。 弹药供应,恰恰是朝鲜在这场战争中扮演的关键角色,一个长期被国际制裁的国家,正以其庞大的军工产能深刻影响着战场态势。 有人说这是战争的新逻辑:用炮弹换技术、用士兵换资源、用战场换未来。但这条路走得越深,代价就越大。 乌克兰越来越像是一个试验场,俄罗斯和朝鲜在这里试错、磨合,探索出一种基于现实利益交换的协作模式。 这已超越临时合作,显现出准军事同盟的雏形。拉夫罗夫的外交辞令,为这种新形态的合作提供了公开背书。 随着数万名朝鲜军人持续投入战场,乌克兰面临的防御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这结局,不是谈判桌上的讨价还价,也不是联合国的谴责声明,是一发发炮弹、一具具弹片中的尸体,在顿涅茨克的泥土里,默默写下的死亡通告。 这场战争的赢家,不是正义,也不是和平,而是战争本身。 参考:俄外长访朝参加战略对话——2025-07-14 06:37·环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