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武汉幼儿教师邹翃燕的儿子丁丁因出生时缺氧导致脑瘫。医生诊断显示孩子左脑运动神经受损,可能终身无法正常行走。面对医生建议放弃治疗,邹翃燕选择了坚持。 康复之路异常艰难,每次按摩治疗需要多人配合,将孩子背部皮肤反复拉伸,每次持续一个半小时。为了锻炼丁丁的手部精细动作,邹翃燕想出了撕纸条的方法。她把废旧试卷裁成小条,让孩子一条条撕开,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丁丁练了整整五年才学会拿筷子。 邹翃燕发现儿子虽然肢体受限,但认知能力正常。她在家里挂上不同颜色的气球,通过找颜色的游戏测试和训练孩子的观察力。每天下午,她都会背着丁丁到体育场练习走路,从扶墙站立到独立行走,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 上学后,丁丁因为动作缓慢常常写作业到深夜。邹翃燕主动找老师沟通,请求减少作业量,确保孩子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她从不因为孩子的特殊情况降低要求,六岁时就让丁丁自己查字典完成作业。 这种看似“放手”的教育方式背后,是母亲的深思熟虑。她明白过度保护只会让孩子更加依赖,只有培养独立能力才能真正帮助他。丁丁渐渐学会了自主学习,虽然速度比别人慢,但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2007年,丁丁以66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后来转到法学院学习。在北大期间,他不仅完成了学业,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毕业后,他申请了哈佛大学法学院并获得录取,同时拿到了奖学金。 在哈佛的面试中,当被问及人生最大的挫折时,丁丁拿出了自己的脑瘫诊断书。他告诉面试官,这份诊断书曾经像是一份判决,但他和母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医学判断并非人生的终点。 如今,丁丁已经通过美国司法考试,回国从事企业法律工作。他经常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经历,希望能给更多面临困境的家庭带来希望。他说,母亲教会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坚持。 邹翃燕现在是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副教授,除了日常教学,她还经常组织残障家庭的交流活动。她会带着学生实地考察城市的无障碍设施,为改善残障人士的生活环境提出建议。 对于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家庭,邹翃燕的建议很实际:首先要接受现实,然后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计划。康复训练要坚持,但也要讲究方法;学习上要有要求,但不能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相信孩子的潜力,给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