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开元十年,安南(今越南北部),首领梅玄成自称“黑帝”,裹挟大批流民,硬是凑起四十万大军。 这伙人可狠,连安南都护府的唐朝大臣都杀了,脑袋挂得老高。 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李隆基在含元殿气得差点把龙案拍穿! 他环视满朝文武:“四十万反贼就在南边!谁替朕分忧,带兵平乱?!” 大殿死寂,武将们低头看脚尖,文官们盯着地板缝。 岭南那鬼地方,山高林密,瘴气毒虫,四十万人里面还混着无数流民,这仗怎么打? 打输了掉脑袋,打赢了也落不着好,傻子才接这烫手山芋! 就在玄宗血压飙升、眼瞅要发作的当口,屏风后头颤巍巍走出个老太监,噗通跪下: “老奴杨思勖,愿往平乱!” 唐玄宗一看,是自己身边伺候几十年的老伙计杨思勖,心头那口气终于顺了点。 赶紧问:“好!你要多少兵?五万?十万?” 杨思勖头一抬,语出惊人:“回陛下,一兵一卒都不用!” 大殿嗡一声炸了锅,文武百官眼珠子都快掉下来。 一兵不用?拿嘴皮子去平四十万反贼? 玄宗也有点懵:“不要兵?你……你这不是说胡话吗?” 杨思勖自有他的算盘。 他太清楚安南了:四十万人听着吓人,真正死心塌地造反、能打的,也就俚獠头子梅玄成和他手下那帮铁杆。 剩下乌泱乌泱几十万,全是活不下去被硬拉进去凑数的流民。 他们才不想拼命,只要有活路,随时能散伙! 派大军过去反而坏事,百姓一慌,真以为唐军要屠城,铁了心跟着梅玄成死磕,那仗就打烂了,没头! 况且,临时调兵遣将,筹集粮草,光准备就得半年。 等大军慢悠悠走到安南,梅玄成早把城池修得铁桶一般,裹挟更多人,黄花菜都凉了! 杨思勖只要了玄宗两样东西:一盒盖好玉玺的空白委任状!一批宫里御用的金丝绸缎! 这就是他安南平叛的“全部兵马”! 老头一接到东西,立刻行动。 他不走大路,坐快船日夜兼程赶到还没乱起来的广州。 到了地方,立马召见岭南当地那些实力派:各州刺史、手握地方兵的府兵将领、甚至当地有威望的大族长。 啥也不说,先拿出御用绸缎当众赐下!这东西象征啥?皇帝的脸面! 接着,老杨掏出一沓空白的官告——那可是实打实的官帽子! 谁能在这次平乱里立功,刺史?将军? 这上面你随便填!当场任命几个最能干也最熟悉地形的岭南将领为前锋。 这一手,叫“给实惠画大饼”+“空手套猛虎”。 让这些地头蛇心甘情愿给他卖命,还把本地兵和部落战力快速组织起来。 杨思勖带着这支临时拼凑的“特种部队”(人数不多,但个个是熟悉山林、敢打敢冲的精锐),根本不走寻常路。 哪条道最险、最近、最难走,就走哪条! 悄无声息,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在茂密丛林里朝着梅玄成的“黑帝”老巢急行军。 靠着当地向导带路,他们硬是绕开叛军主力可能经过的大路,从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里钻了出来! 抵达战场边缘,老杨也不忙着动手。 他派出一拨又一拨机灵的探子,这些人混在百姓里到处传播小道消息: 朝廷派天使(指杨思勖)来了!只问罪元凶梅玄成! 被裹挟的百姓,放下锄头回家的,不追究! 要是能帮忙抓贼头、提供消息的,朝廷大大有赏! 钱!粮!随便选!本来就被裹挟得满肚子怨气的百姓一听,心里那点反意瞬间化成了“安居乐业”的盼头! 叛军内部人心浮动,几十万人组成的庞然大物,从内部开始崩裂。 当几十个精心挑选、武艺高强的死士,在杨思勖亲自坐镇指挥下,如毒蛇般扑进毫无戒备的梅玄成中军大帐。 这场四十万人的叛乱,胜负已定。 梅玄成甚至没闹明白杀进来的是哪路人马,脑袋就搬了家。 老大一死,手下那些大小头目一看大势已去,想到老杨放出的风声,瞬间心思活络! 有人带着手下绑了其他头目跑去请功,有人干脆卷了金银细软跑路。 那些跟着摇旗呐喊的老百姓,听到“黑帝”脑袋都被剁了,立马把破竹竿一扔,撒丫子往家跑! 唐玄宗在长安收到捷报时,恐怕比当初听到造反还吃惊。 杨思勖从头到尾也就指挥了几百号岭南本地精锐,加上他那一套“空白官告+重金买命”的绝招,几个月功夫,四十万叛军烟消云散! 老太监没用朝廷一兵一卒,不费大量钱粮,以最小代价,稳准狠地把梅玄成这根毒钉拔掉了。 朝廷省了大事,百姓免遭大军过境的灾难,杨思勖凭着这份奇功,名正言顺穿上了一品武将的紫袍! 这件事明白地告诉后人:洞察人心、善用资源,往往比千军万马更有力量。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