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大战,让我们彻底认清了俄罗斯!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东方的命,西方的心。如果不是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属性,这场战争就打不起来。 先说西方的心。这里的西方当然指的是地缘政治上的西方,而不是地理方位上的西方。 俄罗斯从历史上就有着强烈的西化倾向,彼得大帝时期,俄罗斯就开始了全面西化的进程,贵族们以说法语为荣,甚至认为讲俄语是耻辱的,这种西化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俄罗斯的精英阶层。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政府更是奉行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试图融入西方。比如,叶利钦时期实行“休克疗法”,希望快速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还提出要加入北约。 然而,西方国家表面上支持俄罗斯的改革,背地里却一直提防着苏联复活的可能,他们对俄罗斯的援助不到位,导致俄罗斯经济迅速恶化,出现了众多金融寡头,国家经济命脉被掌控。 普京上台后,虽然不再奉行亲西方的策略,但内心里仍希望与西方国家保持伙伴关系。 2000年,普京曾表示俄罗斯是欧洲的一部分,并寻求与北约合作,在“9・11”事件后,普京还积极支持美国的反恐行动,与北约的关系一度升温。 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也常常表现出对西方的向往,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俄罗斯有时会与西方站在一边,但更多时候因为国家利益的不同而产生分歧,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支持巴沙尔政权,而西方则支持反对派,双方在联合国安理会多次发生激烈交锋。 但在一些反恐议题上,俄罗斯又与西方有合作,这体现了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矛盾立场。 那为什么说是东方的命呢?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亚洲,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俄罗斯的经济严重依赖能源出口,尤其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 2021年,欧洲4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这种经济结构使得俄罗斯在政治上容易受到西方制裁的影响。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冻结了俄罗斯央行3000亿美元的资产,导致卢布暴跌。 但俄罗斯通过将能源出口转向亚洲市场,尤其是与中国签署了大量的能源合作协议,缓解了经济压力,比如,中俄签署的东线天然气管道协议,年供气量达380亿立方米,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俄罗斯的经济稳定。 所以,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决定了它在经济上必须与东方保持紧密联系,亚洲市场对俄罗斯的能源需求巨大,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等国家。 俄罗斯通过建设通往亚洲的能源管道,将能源输送到东方,不仅保障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也加强了与东方国家的合作。 同时,俄罗斯在军事上也需要与东方国家合作,以应对来自西方的压力和制裁。 俄罗斯的“东方的命,西方的心”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属性,使得它在国际舞台上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 它既想融入西方,又受到西方的排斥;它在经济上依赖东方,在文化上又向往西方。 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俄乌战争的爆发。如果俄罗斯能够真正认清自己的定位,不再盲目追求西方的认同,而是专注于发展与东方国家的合作,或许能够避免这场战争,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