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海参队”成为一面照妖镜,孙玉良:让我想起了病入膏肓的蔡桓公】“如何用2个字评

【“海参队”成为一面照妖镜,孙玉良:让我想起了病入膏肓的蔡桓公】

“如何用2个字评价中国足球”的话题上了今日头条的热搜,这等于是中国男足败给几乎所有亚洲队后,再一次被媒体拽出来羞辱。文明的评价,有说这两个字是“遗憾”、“迷茫”、“希望”的,羞辱性的就多了,可以列出一火车:国耻、垃圾、不孕、不育、不争、阿斗、丢人、窝囊、悲哀、腐败、解散、放弃、特渣、阳痿、废柴、丑陋、臭脚、海参、不硬、肉头、误国、无能、晦气、巨婴、拉胯、去球、败家、活靶、鸡肋、纨绔、没救、怂娃、腐球、陪练……等等。其中最具反讽意义的还是把中国足球队称为“海参队”,让我想起了病入膏肓的蔡桓公,连神医扁鹊也没得治。

“海参”不再是一种滋补食材,而成为一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文化符号,精准刺中了中国足球的痛处:表面光鲜、内里虚浮,如同那些被过度包装却毫无实效的保健品。中国足球的问题早已超越了技战术层面,它是一具从内到外开始溃烂的躯体,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腐朽的气息。用”癌症”形容或许残酷,却恰如其分。这不是普通的病症,而是全身系统性崩溃,是细胞层面的异变与失控。

中国足球的病灶首先体现在其荒诞的价值链条上,每一个环节都异化为利益输送的管道。我们选拔的球员,是真正的精英吗?我就不信14亿中国人选不出10几个优秀球员。如果青少年选拔成为关系户的竞技场,裁判判罚沦为权力寻租的工具,球员入选国家队变成商业赞助的附加条件,那这支球队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当足球不再以竞技水平为衡量标准,当球场变成权钱交易的秀场,这项运动便会彻底异化为畸形的怪物。在国内自己玩还可以,反正可以吹假哨。到了国际竞技场上,谁还让着你?丢人现眼便成为必然。

中国足球的管理体系有没有问题?我看是有的。换了那么些官员,效率接近于零,难道不是体制出了问题吗?当一个体制主动排斥真正懂足球的人才,而重用只会填写表格、遵守潜规则的官僚,只能造成一种结果: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国足协的领导层,迫切需要具有独立足球思想的专业人士来统领,而非换来换去还是那些不懂球的官僚。中国足协的领导换来换去,你看见哪位领导大刀阔斧地改革了,哪位领导对国足“刮骨疗毒”了?吃瓜群众看到的只是“前腐后继”,监狱里进去了一批前足协领导,组成一支“狱足队”都没问题,这难道不是活生生的事实吗?

在文化心理层面,中国足球陷入了一种集体性认知失调。一方面,我们渴望世界杯舞台上的荣耀;另一方面,却不愿接受现代足球的发展规律,急功近利心态很明显,国家队还不如村超队。急功近利心态导致从上到下都是“近视眼”, 为了短期的成绩提升疯狂烧钱:比如高价聘请外国教练,动辄就是多少亿;比如把归化球员当成宝,在球场上当“速效救心丸”使用,而校园足球沦为政绩工程里的统计数字,忽视了这项运动最本质的草根属性与市场规律。试问这样的烧钱办法,除了浪费国帑让人民群众愤怒外,能起到什么作用吗?

中国足球的溃烂之所以难以治愈,正因为其已成为社会问题的集中映射。它是官商勾结的样板间,是形式主义的重灾区,是急功近利价值观的活标本。那些在足球领域肆无忌惮的腐败分子,很可能同时在其他行业蚕食公共利益;那些在足球决策中显现的短视行为,与我们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错误如出一辙。足球场就像一面照妖镜,映照出社会肌体中的种种病灶。当裁判成为“黑哨”,当球员变作“演员”,当管理者沦为“蛀虫”,这已不仅是足球的耻辱,更是一个社会的警讯。

面对这具溃烂的躯体,局部治疗已无济于事。需要的是对整个足球生态的刮骨疗毒:建立透明化的治理结构,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重构青训体系,让足球回归教育本质;打破行政垄断,让市场规律真正发挥作用。更为根本的是,我们必须反思那种将足球异化为政绩工具、商业噱头的扭曲心理。足球不需要虚假的繁荣,需要的是从每一块草皮、每一个社区开始的真实生长。当足球重新成为孩子们纯粹的快乐而非成人世界的利益筹码,这具溃烂的躯体或许才能开始真正的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