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侯镜如登报找组织,却无回应,这让他很是委屈。16年后,他见到陈赓,才知事情的原委。最终,他的结局怎样? 1931 年深秋,上海《时事新报》上登了则 "寻人启事"。看着就是条普通消息,却被中共特科给盯上了。 登这启事的人叫 "侯治国",其实他真名叫侯镜如,是中共地下党员。他还是黄埔一期的学生。 谁也没料到,这则用来联系组织的秘密信号,会在历史里头埋上整整 16 年。 侯镜如走上革命路,是从 1924 年上海的黄埔军校考场开始的。 他本来是河南省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高材生,有机会去法国留学。可他直接放弃了,转身就去报考军校。 当时初试的主考官,是还兼任国民党宣传部长的毛主席。就因为这次特别的相遇,侯镜如在复试里表现得格外突出,成了黄埔一期里头唯一的河南籍学员。 从校园到军校,这一步的选择,为他后来的革命生涯埋下了伏笔。 1925 年,22 岁的侯镜如在潮州西湖笔架山,跟着赵世炎等人一起宣誓入了党。 那时候他哪能想到,就这个选择,会把自己的人生彻底改变。 1926 年北伐的时候,侯镜如已经当上了第 3 师政治部主任。在福州,他亲眼看到蒋介石搞 "整理党务案" 那一套。 他打心底里不认同,就找了个 "母亲生病" 的借口,离开了部队,一路跑到上海,参加了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27 年 3 月 21 日,侯镜如站在上海南市区的指挥部里,手里攥着周恩来签发的作战命令。 起义军攻打电报局的时候,他右胸被打中了,可还硬撑着指挥。最后流血太多,被送进了医院。 这处枪伤成了他革命生涯的印记,可到了四一二政变之后,反倒成了敌人追捕他的记号。 枪伤可以愈合,但革命的信念,在他心里从未动摇。 伤好之后,侯镜如辗转着找到了贺龙的 20 军。南昌起义时,他带着教导团往前冲。 1928 年春天,他以河南军委书记的身份开展工作,结果因为叛徒出卖,被抓了。 在河南第一监狱里,他和后来的中央组织部长安子文成了狱友。俩人用米汤在《春秋》杂志的封面上写密信。这事,1949 年周总理接见他的时候还提过。 1931 年 8 月,侯镜如接到命令,到上海去接头。 这时候,中央特科正处在最难的时候。顾顺章叛变了,导致 400 多名党员被抓。 多亏钱壮飞冒险传递情报,才没造成更大的损失。 在这样危机四伏的处境下,侯镜如的寻党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了荆棘。 侯镜如在《时事新报》上登了 "侯治国寻兄" 的启事。可那时候特科已经转入地下,所有联络站都关了。 幸存下来的人,只能用 "互相不认识" 的法子保护自己。 1949 年在北平重逢,陈赓跟他说:"那时候天天有同志被抓走,我们连对方是真是假都分不清,哪敢接你的暗号啊?" 和组织失去联系的那些日子,侯镜如接受了黄埔同学袁守谦的邀请,到吉鸿昌部当师政治部主任。 他给孩子起名叫岳飞、关羽、马援、花木兰。这既是表自己抗日的决心,也是在暗示自己的身份。 1937 年淞沪会战,他带着部队在周口店和日军打了七天七夜。 当地百姓冒着危险给他的部队送饭,这场景让他在日记里写:"此情此景,胜似任何入党誓词。" 即便与组织断了联系,他心中的革命火焰,依然在抗日的战场上熊熊燃烧。 这段经历,解放后很少有人提。到了 1980 年代,侯镜如才把部分战场日记公开。 泛黄的纸页上,1937 年 10 月 15 日的记录写着:"今日收容伤员 217 名,其中 13 岁童子军 7 人,都负了伤还要求参战。" 这样的记录,比任何勋章都有说服力。 1949 年 1 月,北平警备司令部办公室里,周总理和侯镜如握了手。这一别,就是 20 年。 周总理准确说出 "1925 年潮州入党" 的细节,侯镜如一下子就哭了。 这个时间点,是对他革命身份的确认,也是对那些失联岁月的补偿。 多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这份迟来的认可,让所有的委屈和坚守都有了意义。 后来和陈赓密谈,顾顺章叛变的真相慢慢清楚了。 陈赓拿出的特科档案显示,1931 年侯镜如登报的那个月,上海地下党正以 "每天转移三人" 的速度撤离。 那种 "宁可错过,不能信错" 的紧张劲儿,让很多像侯镜如这样的人,和组织断了联系。 侯镜如这些不同的身份和经历,非常复杂。这种复杂,在 1948 年辽沈战役里看得最清楚。他带部队 11 天才到锦州,既是对蒋介石的消极应付,也是在暗中支持解放战争。 1994 年侯镜如去世后,遗物里有把陈赓送的手枪,已经锈得厉害,但枪托上 "硬骨头六连" 的番号还能看清。 这细节,就像他的一生。不管时代怎么变,有些东西不能丢。比如信念,比如担当,比如对家国的热爱。 侯镜如的 16 年等待,是个人的坚守,也是一个民族的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