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是房主任们的疗愈场##脱口秀是弱者的子弹#】#房主任 生命的意义就是体验#“笑着笑着,猝不及防就哭了”,这句网友的感慨,精准描述了今夏脱口秀节目的魅力。来自山东临沂农村的50岁“房主任”(樊春丽),在舞台上演绎的脱口秀版《出走的决心》,讲述自己遭遇家暴并最终成功离婚的故事,引发广泛共鸣。
“房主任”的讲述直指痛点,父母以“家族名声”施压,反对她离婚,认为“女人离婚丢人”,却“连我生日是哪天都记不清”。
她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生日——4月8日:2023年这天签约成为演员;2024年这天带着女儿净身出户拿到离婚证;2025年这天,“什么都没发生,我过了一个平静又幸福的一天”。这个日期,仿佛是她用笑声宣告重生的纪念日。这让很多网友感叹,“脱口秀是弱者的子弹”。这枚子弹,精准击中了家暴这一沉重社会议题的核心,也引发了关于脱口秀如何在“冒犯”中传递价值的深度思考。
今夏,《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与《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的热播,让无数观众在密集的笑点和爆梗中,猝不及防地被戳中泪点。这些节目的深层价值,正在于为像“房主任”这样的普通人,提供了“麦克风”和“疗愈场”。审视这些舞台上的声音,一个显著特点是大量草根新人的涌现,以及他们不约而同地将“原生家庭”作为重要素材。无论是“命硬”的小蝶(“医生的技术不够硬,没有我的命硬”),还是吐槽“六婚爸爸”“把家里的婚结完了”的小帕,他们将生活中的“不幸”与“伤痛”编织成段子,不动声色讲述个体的酸甜苦辣。观众在捧腹之余,极易被代入,产生强烈共情,如同找到了“嘴替”,甚至“笑着笑着就哭了”。这笑声,是发出的子弹。从最私密的家庭故事切入,成为演员们介入社会议题、挑战根深蒂固观念(如“家丑不可外扬”、“离婚丢人”)的便捷有力的途径。正如学者所言,这促使公众对家庭问题、权力关系进行持续反思。脱口秀,成了他们宣泄积压情绪、寻求理解与认同的出口。有演员坦言,“我家像集齐了所有典型家庭问题的压缩包”“脱口秀是我表达这些情绪的出口”。对于“房主任们”而言,站上舞台本身,就是一次对过往的“纵身一跃”。这种“缺席的控诉”也伴随着风险。当演员在聚光灯下展示伤口、吐槽亲人,被指责的一方处于失语状态。这是否构成“缺席审判”?指控是否完全属实?另一方如何反驳?这些问题确实不容回避,提醒着表达的边界与责任。
然而,站在更开阔的社会视野,这些节目的积极意义不容忽视。它们提供了宝贵的舞台,让来自基层的、拥有真实生活痛点的素人得以发声,让不同的、曾被压抑的声音被听见,这本身就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当然,脱口秀不是实录,无法完全复制生活。文稿有加工修饰,表演是基于生活的再创。不能把脱口秀的内容当作真实报道来看,更不能拿着放大镜盯着每一个细节,进而深文周纳。否则,就显得较真和无趣了。
歌手李宇春在节目中高歌《冬泳》,“我最不后悔的决定,是跃入那条河……”,恰似为“房主任们”做了注解。演员Echo对此感言:“谢谢当年年轻的你,给了二姐纵身一跃的勇气,直到现在都还在掀起波澜。”或许,脱口秀演员真正的战场,不在聚光灯下的舞台,而在每个曾被生活刺痛、渴望表达与改变的普通人心中。他们的故事与笑声,是号角,召唤更多人鼓起勇气,扎进生活的大海,掀起属于自己的波澜。(安徽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