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

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看望自己的母亲,谁知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多年未见的儿子,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 1988年7月15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正进行极限深潜试验。64岁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坚持随艇下潜到300米深度,创造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深潜的纪录。 就在试验进行的同时,广东汕尾老家,95岁的母亲曾慎其正在翻看报纸。新闻里提到的”黄总设计师“让她想起失联30年的三儿子。 1958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毕业生黄旭华接到北京调令。29岁的他只告诉家人要去北京工作,具体做什么不能说。这一走就是30年杳无音信。 当时中国核潜艇研制面临极端困难,没有图纸,黄旭华带领团队从美国《简氏防务年鉴》等公开刊物收集碎片信息。没有计算机,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完成每天上万组数据运算。 为验证潜艇结构,团队在武汉制作了一个26米长的木质模型。1969年夏天,室外温度超过38度,他们在闷热的厂房里连续工作3个月,完成了1000多次破坏性试验。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在葫芦岛造船厂下水。参与研制的3000多名科技人员来自全国29家科研院所。其中16人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和接触放射性物质,没能看到这一天。 试验前夜,黄旭华在检查198个关键部件时,发现一处焊缝偏差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这个偏差超出国际标准2倍,可能在深水高压下造成灾难性后果。 黄旭华当即决定推迟试验,技术人员用72小时完成了12处焊缝重熔,确保每一个数据都在安全范围内。 7月15日上午9点,核潜艇开始下潜。当深度计显示突破300米极限深度时,艇内响起持续3分钟的掌声。黄旭华在20个大气压环境下工作4小时后,耳道出现15毫升血性分泌物。 试验成功后第二天,黄旭华请了30年来第一次探亲假。从北京到汕尾,1800公里路程,他坐了26个小时火车和汽车。 站在老家杉木门前,黄旭华的手微微颤抖。母亲扶着80厘米高的门框慢慢站起来,母子俩沉默了足足30秒。院子里那棵32年树龄的龙眼树,是他离家那年母亲种下的。 临别时,母亲双手紧握儿子的工作证,上面”绝密“二字的红印边缘已经磨损了3毫米。她终于明白,儿子这些年在为国家做大事。 黄旭华后来在回忆录《走向深蓝》第168页写道:”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注脚。 2019年9月29日,黄旭华获颁”共和国勋章“。颁奖仪式上,这位95岁的老人佩戴着八一勋章和共和国勋章,坐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第一排。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在2020年技术发布会上透露,黄旭华团队研发的核潜艇静音技术,使潜艇噪音降至110分贝以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从1958年到1988年,黄旭华用30年隐姓埋名换来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