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徐州。一名医生趁妻子上夜班偷偷吃4克毒性巨大洋金花。同事都认为他疯了!可是,妻子又偷偷替老公服用3钱毒性特强闹羊花。抢救七天七夜。然而,夫妻俩壮举却解除无数国人病痛挽救病患者生命! 徐州,某家医院的手术台上传来撕心裂肺的惨叫声。麻醉科主任王延涛站在一旁,额头渗出冷汗。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进口麻醉药乙醚全面断供,库存即将见底。每当看到病人因无法忍受手术疼痛而在台上挣扎,这位从医多年的医生心如刀绞。 深夜时分,王延涛翻阅着一本泛黄的古医书。突然,一段记载让他眼前一亮:华佗的“麻沸散”,主要成分竟是洋金花和羊踯躅。这两种植物他并不陌生,都是剧毒之物。 第二天,王延涛悄悄买来洋金花,按照古方煎煮。他先尝试了1克,只感觉口干舌燥;接着试了2克,昏睡了3个小时。这让他看到了希望,但也意识到剂量控制的重要性。 1970年7月1日这一天,王延涛做了一个疯狂的决定。他将4克浓缩洋金花药剂一饮而尽,然后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 不到5分钟,他就失去了意识。同事发现后立即展开抢救,整整9个小时后,王延涛才悠悠醒来。虚弱地睁开眼睛,他说出的第一句话是:“试验成功了。” 一周后,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一名32岁的女性患者成为第一个接受中药麻醉的病人,她服下4克复方洋金花后,在完全无痛的状态下完成了甲状腺切除手术。 然而,王延涛并未就此止步。他又将目光投向了羊踯躅,想要进一步完善这套中药麻醉方案。妻子辛治娟察觉到了丈夫的想法,她偷偷观察,发现王延涛书架上藏着一包羊踯躅。为了阻止丈夫继续冒险,她做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趁着王延涛不在家,辛治娟偷偷服下了3钱羊踯躅,大约9克的分量。她想用自己的身体来证明这种药物的危险性,让丈夫打消念头。结果却比预想的更加严重,辛治娟很快就中毒休克,被紧急送往医院。医护人员轮番上阵,连续抢救了七天七夜,才将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次惊险的经历给了王延涛重要的启示,羊踯躅对循环系统有致命的抑制作用,并不适合做麻醉药。他的研究重点重新回到了洋金花上。 接下来的十年里,以洋金花为主要成分的中药麻醉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从1970年到1981年,全国共完成了4·6万例中药麻醉手术,涵盖了胃切除、开胸等各种复杂手术。 这项成果很快引起了高层关注。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了王延涛,并将这一技术正式命名为“中药麻醉”。这不仅是对王延涛个人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传统中医药价值的肯定。 1987年,王延涛在徐州医学院主持开设了中国第一个麻醉学本科专业。他还亲自编写了《临床麻醉学》教材,为这个新兴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王延涛培养了大批麻醉学专业人才。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成为了各大医院的麻醉科骨干,将老师的精神和技术传承下去。 今天,当我们躺在手术台上接受麻醉时,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背后曾经有一对夫妻用生命在探索。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医学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那些勇敢探索者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