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你能想象得到吗?照片上这个看起来像乞丐一样的男子,竟然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能源

你能想象得到吗?照片上这个看起来像乞丐一样的男子,竟然是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能源之父,“两弹元勋”里有八位都是他的学生!他就是有“中国之脊梁”称号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尧。 赵忠尧1902年出生在浙江诸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乡村教师,家里不算富裕。他从小就对自然现象好奇,总爱琢磨天上的星星、地上的石头。1919年,他考进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物理,后来转到清华大学。1925年,他拿了奖学金,远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跟着诺奖得主罗伯特·密立根钻研核物理。1931年,他拿到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核物理博士。那时候的中国,科学还很落后,他却立志要回来干点大事。 赵忠尧最牛的地方,是他在加州理工研究伽马射线散射时,发现了“异常吸收”现象。这其实是正电子存在的间接证据,比美国科学家安德森直接发现正电子还早两年!他的论文1930年登上《物理评论》,在国际上引起不小反响。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搭了个简陋实验室,开始教学生、搞研究。他还推动了中国核物理的发展,后来帮着建成了中国第一台质子加速器。没他打下的基础,中国核技术哪能这么快起步? 那张照片是怎么回事呢?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占领北京,清华大学南迁。赵忠尧本来已经上了火车,却突然想起实验室里还有50毫克镭——那是导师送他的宝贝,对研究和国家都太重要了。他毅然返回沦陷区,把镭装进咸菜坛子。为了安全通过日军检查站,他把自己打扮成乞丐,衣服破了,脸涂脏,低头混在人群里。靠着这股聪明劲儿和胆量,他带着镭跋涉1400多公里,送到长沙。这照片,就是那段艰难旅途的见证。 1946年,赵忠尧被派去比基尼群岛观察美国核试验,回来后在美国采购了一堆实验设备。1950年,他决定回国支援建设,带着加速器零件登上邮轮。为了躲避美国检查,他把关键图纸藏在朋友行李里,总算顺利带回。回国后,他在中科院埋头苦干,1955年建成了70万伏特加速器,1958年又搞出250万伏特的。这些设备成了中国核研究的敲门砖,他也因此被选为中科院院士。 赵忠尧不光自己厉害,还带出了一群牛人。他在中科大当过近代物理系主任,教学生时特别注重动手能力。他的八个学生,像邓稼先、朱光亚、王淦昌、彭桓武,全都成了“两弹一星”的核心人物。邓稼先是原子弹的关键人物,朱光亚搞定了氢弹设计。这些人能成才,跟赵忠尧的悉心指导分不开。他常说,科学不是一个人的事,得靠大家一起往前推。 1973年,赵忠尧在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当副所长,退休后也没闲着,一直关心年轻人成长。1995年,他把何梁何利奖10万港币奖金全捐了,设了个“赵忠尧奖学金”,专门支持年轻科学家。他1998年去世,活了96岁。他留下的不只是科学成果,还有那种为国为民的精神。今天的核技术、能源发展,都能看到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