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1056年,北宋名将狄青受到弹劾,宋仁宗认为狄青忠心可鉴,大臣文彦博反问道:“当

1056年,北宋名将狄青受到弹劾,宋仁宗认为狄青忠心可鉴,大臣文彦博反问道:“当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朝的忠臣?”此话一出,狄青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狄青出身贫寒,不是读书人,年轻时因为代兄受过,被捕黥面,发配充军,成为北宋的一名普通士卒。 黥面,是罪犯的标志,走到哪儿都抬不起头,但狄青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 他作战勇猛,在与西夏的战争中,每战必为先锋,披头散发,戴着一副青面獠牙的铜面具,冲锋陷阵,所向披靡。 西夏人畏其如虎,称之为“面涅将军”。 狄青凭借战功,不断地获得晋升,一路从一个小兵,做到了枢密副使,进入了北宋的最高军事决策层。 真正让狄青声望达到顶点的,是平定南方侬智高的叛乱。 当时,侬智高势如破竹,朝廷派出的官军接连败北。 狄青临危受命,率军南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出其不意地奇袭了昆仑关,一举击溃叛军主力,彻底平定了南方。 此战之后,狄青被任命为枢密使,成为了北宋的最高军事统帅。 一个脸上刺字的行伍军人,做到了文官们梦寐以求的最高职位,这在“重文抑武”的北宋,是前所未有的事。 狄青的威望,在军中和民间,都达到了顶峰。 当然,狄青的成功,也为他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北宋的立国之本,就是“重文抑武”。因为开国皇帝赵匡胤,自己就是后周的大将军,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江山。 这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了整个宋朝挥之不去的噩梦。为了防止悲剧重演,宋朝的国策,就是用尽一切办法,打压武将的地位和权力。 而狄青的出现,恰恰触动了文官集团最敏感、最恐惧的那根神经。 一个出身底层、战功赫赫、深受士兵爱戴、又手握全国兵权的将军,在他们看起来,太像当年的赵匡胤了。 于是,各种关于狄青的“不祥之兆”,开始在京城里流传。 有人说,狄青家里的狗,头上长出了角。 也有人说,他家半夜会发出神秘的光芒。 甚至京城发了一场大水,都有人说是因为狄青这位“武曲星”在京,阳气太盛,冲撞了水神。 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谣言,背后都是文官集团对狄青深深的猜忌和恐惧。 嘉祐元年,针对狄青的弹劾,达到了高潮。 以宰相文彦博为首的文官集团,开始轮番上奏,请求将狄青调离京城。 他们的理由,不是狄青犯了什么错,而是他的威望太高,可能会对朝廷造成“潜在的威胁”。 宋仁宗是一位仁慈的皇帝,他非常欣赏和信任狄青,清楚狄青没有反心,而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军人。 他对大臣们说:“狄青是忠臣,朕知道。” 满朝文武,一时无人应答。 就在这时,宰相文彦博缓缓地站了出来,没有直接反驳皇帝,只是轻声地反问了一句:“陛下,太祖(赵匡胤),当年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击中了整个朝堂的要害,也击垮了宋仁宗最后的心理防线。 是啊,赵匡胤当年对周世宗,何尝不是忠心耿耿?可这份忠心,并没有妨碍他在机会来临时,黄袍加身。 一个人的忠诚,是靠不住的。唯一能依靠的,是“重文抑武”的制度。 文彦博这句话,不是在讨论狄青个人的品德,而是在提醒宋仁宗,狄青的存在,已经对大宋的立国之本,构成了威胁。 在这祖宗之法面前,一个皇帝对臣子的个人信任,显得无足轻重。 宋仁宗沉默了。他知道,自己保不住狄青了。 不久,一道圣旨下达。狄青被免去枢密使之职,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虚衔,出判陈州。 这是一个体面的放逐。 狄青带着满腔的委屈和不解,离开了京城。他想不明白,自己一生为国征战,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到了陈州,朝廷对他的猜忌,并没有停止。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使者奉“圣命”前来探望他。名为慰问,实为监视。 在日复一日的恐惧和压抑中,这位曾经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猛将,彻底垮了。 仅仅半年之后,狄青便因嘴上生疮,抑郁而终,年仅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