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中国至今未掌握的7大技术,我们与日本的差距还有多大?现如今的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

中国至今未掌握的7大技术,我们与日本的差距还有多大?现如今的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是有7项技术我们却迟迟没有掌握,看完这些,你就知道中日之间的差距还有多大了。 第一个就是中日之间最明显的短板:半导体芯片。日本能把电路刻在指甲盖大的芯片上,做到头发丝三万分之一那么细,全球七成硅片材料都靠日本供应。中国近年投入巨资猛追,但14纳米芯片量产还没完全铺开,人家已经玩转5纳米了。就像造房子,别人用精密雕刻刀砌墙,我们还在调试雕刻机。更扎心的是光刻胶等关键材料,日本卡着脖子卖,价格再高我们也得买。 精密仪器也是一项。医院用的高端显微镜、工厂的检测设备,日本产品精度能达到0.001毫米,相当于在百米跑道上误差不超过一根头发丝。中国造的仪器多数误差在0.005毫米徘徊,看着差的不多,可生产航天零件时这点差距就致命。全球顶尖的20家精密仪器厂,日本占了6席,中国还没挤进名单。 工业机器人领域也咱们也是和日本有差距。日本发那科的机械臂能精准夹起生鸡蛋不破皮,重复动作误差不到半根头发丝。国产机器人动作稍大点就可能碰碎鸡蛋,关键的马达和减速器还得进口。国内工厂生产苹果手机,组装线上清一色日本机械臂,因为国产的稳定性还跟不上流水线节奏。 再看不起眼的轴承方面,日本NSK轴承转10万小时不带歇,相当于日夜不停转11年。国产轴承同样转速最多撑7年,高铁轮对轴承前些年全靠进口。差距就在材料上——日本用特种合金钢,中国为降成本多用普通钢,高温高速运转就容易变形。 碳纤维这种“黑黄金”中日差距更揪心。日本东丽公司的T1100碳纤维,手指粗的一束能吊起两头大象。国产T800级还达不到这个力道,造战斗机机翼就得用更厚的材料,无形中增加重量耗油量。更无奈的是,国产碳纤维成本比日本贵三成,市场竞争吃大亏。 工程机械表面看我们占优,“基建狂魔”称号全球皆知。但造港珠澳大桥时,海底隧道的沉管安装机还是租的日本设备。日本挖掘机的液压系统密封圈能用五年不漏油,国产的有时一年就渗漏,逼得矿场老板多花钱买日货。 这些差距追起来费劲,根子在三个“沉淀”上:日本老牌企业像新日铁、发那科都有百年技术积累,中国相关产业真正发力才二三十年;人家把GDP的3%砸进研发,企业自己掏六成,我们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还不到人家一半;更关键的是工匠精神——东京街头百年螺丝店祖孙三代就钻研螺丝精度,这种专注在国内还太少。 不过我们也不是完全没希望追上。高铁轴承国产化后安全运行超百万公里,光伏逆变器技术五年追平国际。就像当年新干线甩我们几十年,如今中国高铁里程反超日本四倍。半导体行业每年7%的增速虽慢,但阿里腾讯等巨头下场造芯,正一点点撬动日本的技术铁板。冷暖自知的差距,恰是奋起直追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