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在印度理工学院演讲时说,中国花了3000亿美元研发5G,可是印度只花了大约两年半就实现了。 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印度国家安全顾问阿吉特·多瓦尔谈到了印度5G的“奇迹式突破”,引发不少关注。 他提到,中国用了3000亿美元搞5G,而印度只花了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部署,言下之意,印度在技术上正快速赶超老对手中国。 多瓦尔在印度政界有“影子将军”之称,讲话常带点煽动性和民族自豪感,因此这番话很快在国内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引起热议。 可若稍微扒开这层“奇迹”的表皮,就会发现其中不少水分。首先,他提到的中国“3000亿美元”投入并不准确。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从5G研发到商用,投入大概在1050亿美元左右,这还包括了大量的基站建设、设备制造、人才培养等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并不是单纯的研发费用。 而这个过程,从最初布局到规模商用,也持续了将近六年。对比之下,印度所谓“两年半搞定5G”,更像是一场包装过的成果展示。 印度的5G核心技术并非自主研发,而是严重依赖进口。像爱立信、三星这些国外厂商,供应了印度90%以上的基站设备;而本土公司参与的,多是安装和维护的工作。 很多地区,“5G基站”只是旧有4G设施的升级包装,甚至有不少地方连基础信号覆盖都难以保障。沃达丰印度直到今年3月才正式推出5G服务,整体部署进度比起中日韩还远远落后。 而且印度方面自己也预测,到2025年,全国5G平均网速可能仍将低于主要对手30%。目前,全国仅部署了不到50万座5G基站,远不及中国早已超过的200万座。 更现实的问题是,印度的科技系统在芯片、通信协议、安全加密等关键领域仍相当依赖外部技术。这些短板,使得“我们也有5G”变成了一句口号,而非实力的体现。 用别人的核心技术、依赖全球产业链、靠着本国庞大的用户基数迅速铺设网络,并不能等同于“我们研发出了5G”。 当然,这也不是多瓦尔第一次放大印度的成就。他曾在谈到印巴冲突时声称,印度“毫发无损”,甚至连“一块玻璃都没碎”。 而多方报道却显示,印度空军在交火中损失惨重,甚至传出包括法国“阵风”战斗机在内的多架战机被击落的说法。 印度方面既不承认,也不正面回应,反倒是一再重复“零损失”的表态,多少让人质疑背后的可信度。 我们不能否认,印度近年来发展速度惊人,有活力、有野心,确实具备成为未来世界重要力量的潜力。但国家的强大,并不仅仅靠豪言壮语或宏伟蓝图来实现。 真正的实力,需要技术的自主可控,需要产业的扎实根基,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气。高估自己不一定带来自信,反而容易让热血口号变成空中楼阁。 如果印度真想成为一个强大而令人尊敬的大国,或许更需要一种踏实而冷静的心态——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不急于宣告胜利,而是默默积蓄力量。 这样,当它真的在技术、经济、国防等领域实现突破的时候,世界不会只看到一个会讲故事的印度,而是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