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想把小费制度引入中国!万恶的小费制度都快把美国普通老百姓折磨得死去活来了,结果海底捞这个新加坡企业,竟然还想把这个恶习带到中国? 在美国小费几乎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里,不管是吃饭、打车、理发,还是叫个外卖几乎到处都得被提醒消费后要额外给小费。 原本小费说是奖励服务,现在却变成了服务业员工工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服务生的底薪甚至低于法定最低工资,赚不够只能靠客人的小费补上。 这其实是把企业该给员工的工资压力转嫁到了普通消费者身上,你在饭店吃个饭除了菜钱,还要承担帮员工谋生的压力,哪个顾客遇到没人情味的“提示”小费弹窗,不纠结一下给多少才合适?久而久之,小费已经不是随心所欲,而变成“必须给”。 对于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来说,小费真如外表那样让他们变得幸福吗?小费多少和服务质量往往关系不大,反而和顾客当天心情、服务生长相、性别甚至种族有关。 白人服务员平均挣的小费比其他族裔高,长得好看的服务生拿得也更多,小费其实加剧了职场的不公平,认真工作的店员反而收入不如“讨人喜欢”的同事,更不用说各类新消费场景。 自助结账都跳出来问你要不要小费,服务变不变好成了随机的事,反倒是普通挣钱的人越来越难过。 小费文化最大的本质漏洞,就是企业用它来转嫁自己的用工成本,企业一边压低员工底薪,一边“鼓励”顾客多给小费,看似让消费者花钱奖励劳动,是在为自己的成本让路。 企业想提升服务水平,最好还是直接把工资开上去,用明明白白的钱养各类服务人才,而不是让“有心人”多给一点点钱,靠小费陷阱留住打工人。 中国几乎没有哪个服务行业会把小费当作惯例,无论饭店、酒店、美发、快递,服务员拿的是明码标价下应得的工资,工资高低与否另说,但消费者不用额外闹心这个人脸色差是不是我小费没给够,哪怕在旅游景点,偶尔碰见小费的机会,那也只是极少数、特殊服务才需要。 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主动送小费,更不愿意因为不给而被指责态度不好,这已经成了大家的共同认知和生活习惯,如果小费制度引进来难保不会滋生灰色利益链,扰乱本就不容易的社会风气。 对中国本土的餐饮、服务企业来说,其实大可不必模仿国外那一套,想让员工收入提升,途径有很多。 直接涨薪、提供更多晋升机会、优化评价体系等都比小费靠谱,顾客最想要的是公开透明、童叟无欺的商品和服务,谁也不愿意花冤枉钱、受无谓的心里压力,正因为中国消费者习惯明码标价的公平,对主动索要小费这类行为通常很不接受。 部分企业如果真的把小费机制当作提高服务水平的快捷方式,可能最终两头都不讨好,员工还是辛苦,顾客更难受企业声誉也会受影响。 信息来源:新湖南 海底捞门店服务员胸前佩戴打赏二维码,相关话题引发网友关注。有人认为,这是将“小费文化”引入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