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不熟的白眼狼!”父母帮儿子存压岁钱,时间一长,儿子以为已经存了十多万,就向父母索要,可父母拿不出,儿子竟然直接将父母告上法庭,父母也是心寒,含辛茹苦养大的儿子竟然将他们送上了法庭!网友:这儿子是个“大孝子”! 每年春节都是孩子们最快快乐的时候,这个时候不仅有新衣服穿,还有压岁钱,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就帮孩子保管着钱,也有父母选择让孩子自己保管,可万万没想到就是这压岁钱的保管问题,让孩子直接将父母送上了法庭。 这对父母,从儿子咿呀学语时起,就将他每年的红包悉心收好,嘴里念叨着“给你存着娶媳妇”。孩子那时懵懵懂懂,虽对这笔钱充满期待,也只能乖乖上交,想着长大后总能自己做主。 当儿子长大成人,满心欢喜地来讨要这笔属于自己的钱时,老两口却支支吾吾,最终才坦白:钱,早就花光了。 原来,这些年家里的开销远超预期。儿子的学费、补习班的费用,加上几次老人突然生病住院,手头紧张时,父母便不动声色地挪用了这笔钱。 在他们看来,养育孩子,花用孩子的钱似乎天经地义,毕竟钱大多也花在了孩子身上,所以从未想过记账,更没跟儿子提过。谁知儿子听后当场翻脸,认为父母欺骗了自己多年,如今一分钱也拿不出来,扬言要上法庭,用法律把钱讨回来。 儿子的强硬态度,让父母感到前所未有的心寒。而律师的说法,则让儿子觉得自己占尽了道理。从法律上看,压岁钱是长辈对晚辈的赠与,所有权归孩子本人。父母作为监护人,有责任管理和保护孩子的财产,但无权随意处分,除非是为了孩子的利益。 像这样将钱用于家庭日常开销,如果孩子成年后要求返还,父母确实有归还的法律责任。这样的解释更是让儿子找到了共鸣,觉得父母侵害了自己的财产权,一定要返还。 可是,这件事情换到父母的角度,听着就格外扎心。他们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十几年的心血倾注其中,到头来却要为了这笔钱对簿公堂,换谁能不寒心。 他们觉得,压岁钱本就是亲戚间的人情往来,所谓的“存钱”更多是一种说法,钱最终还是用在了孩子和家庭上,哪有真正一分不动攒下来的道理,十几年的养育之恩,难道还抵不过这十几万块钱? 街坊邻里的议论也传开了:这孩子,怎么养成了这样?有网友的评论则更加直接,说这孩子是“法律条文背得滚瓜烂熟,养育之恩却忘得一干二净。” 父母感到无比委屈,起早贪黑供他读书,省吃俭用把他拉扯大,怎么也想不到养出了一个“讨债鬼”。养儿防老,养育之恩,这些虽然不是硬性的法律条款,却是维系亲情的人心常理。 忘了父母的恩情,再懂法也难走得远。钱没了可以再挣,可人心一旦凉了,就再也暖不回来了。如果儿子真的打赢了官司,拿回了钱,输掉的却可能是这辈子都无法弥补的亲情。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父母既然承诺了“替他存着”,就该信守诺言。私自挪用孩子的钱还不告知,本身就是一种不诚信。孩子感到被欺骗和背叛,情绪激动也情有可原。 这起风波也给所有父母提了个醒。问题的根源,或许不在于钱花了没有,而在于从一开始就缺乏透明度。父母想当然地“代管”,却从未与孩子明确沟通这笔钱的管理方式,更没想过万一急用该如何处理。 这种模糊地带最终成了引爆家庭矛盾的导火索。这背后,也暴露了家庭财商教育的普遍缺失。压岁钱本是教育孩子理解储蓄、消费与责任的绝佳机会。如果父母只是简单粗暴地“没收”或“挪用”,不仅错失了良机,还可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不信任的种子。 说到底,压岁钱该不该给孩子,如何给,并没有标准答案。但为了避免悲剧重演,父母在处理时或许需要更坦诚、更智慧。比如,和孩子一起开个联名账户,共同制定储蓄计划,一部分作为长期教育储备,一部分交由孩子学习支配。 如果家庭确实需要动用这笔钱,坦诚地与孩子沟通,远比事后被动地承认要好得多。而作为子女,在主张自身合法权利时,也不妨多一分对父母不易的体谅。 家庭的账,从来不是一本能算得清清楚楚的流水账。血浓于水的亲情,若被金钱的算计所侵蚀,那代价将远比十几万块沉重得多。 这件事告诉我们,可以帮孩子保管压岁钱,如果因为生活周转不开,需要用孩子的压岁钱,可以和孩子商量,孩子也要多多参与生活,不然孩子根本不知道生活的辛苦,怎么会理解父母的难处。 本来可以调解,不需要闹上法庭,现在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却这样对待父母,怎能让人不寒心,如果孩子连父母都体谅不了,因为这个将父母告上法庭,不懂得感恩,那以后在社会上恐怕也很难立足。 信源:新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