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抵上海,阿尔巴尼斯就高调表态“不支持改变台海现状”,话音未落,解放军东南沿海实弹开火,杀伐味拉满。中国这次用行动告诉澳洲:台海不是你能模糊带过的地盘!
阿尔巴尼斯飞抵上海开启访华行程,120多名澳企高管随行的商务代表团成为焦点。 然而台海议题始终如影随形,尽管他首日公开讲话聚焦经贸合作,中方却通过外交渠道再次划出红线。 中国外交部在阿尔巴尼斯抵华同日重申:“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没有任何妥协退让余地。” 阿尔巴尼斯显然是准备“试着平衡一下”。他在上海的记者会上避谈台海,转而呼吁中方取消葡萄酒关税、加快锂矿投资审批。 但澳方的平衡术暗藏矛盾:今年2月,当中国海军在塔斯曼海国际海域举行例行演习时,澳国防部长曾炒作“威胁航空安全”,最终被总理阿尔巴尼斯亲自澄清“符合国际法”。 这种“部门唱黑脸、总理扮白脸”的策略,暴露了澳洲在安全依赖美国与经济依赖中国之间的撕裂。说到底,这趟访华的主旋律是经济,而台海,不过是躲不开的阴影。 阿尔巴尼斯带着120多个企业高管,一头扎进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矿产、电力、教育、农业、旅游……每一个领域都等着这位总理来争取“松绑”。 中澳贸易额刚刚又破了新高,中国连续第16年成为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这谁敢忽视?更别提葡萄酒关税、龙虾出口、中资锂矿持股,那都是澳大利亚实实在在的钱袋子。 但问题在于,这钱袋子得罪了华盛顿就可能变成定时炸弹。美国人在背后盯得紧,美国《通胀削减法》迫使澳方加强对关键矿产的中资审查,锂矿持股上限被压低至15%。 美方早就不掩饰地希望澳在“台海冲突”中表态甚至参战,可澳洲政府至今只敢说“不会讨论假设性问题”。 美国一直玩“战略模糊”,却希望盟友个个“战略明确”,这本身就已经让澳洲心生警惕。 这次访华之前,澳国内也吵得不轻。达尔文港的问题又被翻出来。这个中国企业早在2015年就签下的长约港口,成了澳政坛的烫手山芋。 现在部分政客借地缘政治之名施压毁约,可肖千大使早已警告:盈利后就毁约不是契约精神,是信用破产。 中方也多次重申,这样的做法不光刺痛中国企业,也会让全球投资者心惊胆战。澳洲到底想当“营商热土”还是“政治雷区”?这是个问题,更麻烦的还有美国的战略裹挟。 五角大楼不断施压澳洲配合“印太战略”,但3680亿澳元的AUKUS核潜艇计划因技术拖延遭澳审计署质疑。 而美国自身《芯片法案》却限制对澳技术转移,这种“盟友不平等”令澳商界日益不满。 当美国《通胀削减法》逼着澳洲打压中资锂矿企业时,阿尔巴尼斯不得不思考:被绑上美国战车,真能换来发展吗? 阿尔巴尼斯这次访华,其实是一次“高风险、高收益”的赌博。他当然想要成果,最好能让葡萄酒关税彻底取消,龙虾顺利通关,关键矿产投资审批提速。 这些都是澳大利亚实实在在的利益,能解决就业、拉动出口、刺激投资,可问题在于,所有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澳洲不能一边拿着中国的订单,一边拿着美国的剧本演戏。 台海不是谈判桌上的议题,更不是可以被“平衡”的博弈筹码。 谁要是还想打着“维持现状”的幌子偷渡“台独”或“外部干预”,那就只会发现,这条线的另一头,不是空话,而是中国捍卫主权的钢铁意志。 阿尔巴尼斯不是没意识到这一点。他这次在上海见了不少人,包括中国商界代表,也包括澳商界老朋友。他在北京还要见更重要的人,谈更棘手的事。 成都的农业项目也不是走马观花,背后是中澳食品安全合作的深水区。但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信任。 中国信不信澳大利亚,不看你说了什么“共识”,而看你在关键时刻怎么选。 尤其是台海,已经没有太多模糊空间了。你不选,别人也会逼你选。你不明确态度,别人就会帮你定义立场。 澳洲国内其实也知道这一点。洛伊研究所民调显示,仅28%澳人支持配合美国军事介入台海,而62%民众认为应优先保障对华贸易。 这说明什么?说明澳大利亚人其实更在乎生计,而不是意识形态。他们要的是稳定的出口渠道、安全的投资环境、低价的能源和就业岗位,不是跟着美国去打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阿尔巴尼斯能不能听懂这份民意,很关键。 他如果真的想让这次访华成为“经济破局”的机会,那就必须明白,中国的底线不能踩,台湾的问题不能玩火,所谓的“维持现状”不是挡箭牌,更不是交易筹码。 真正的稳定,从来不靠嘴,而靠信任和行动。阿尔巴尼斯如果想让中澳关系走得长远,就得拿出点态度来,不是只带着企业家来谈生意,却把国家利益留在了模糊地带。 参考:澳总理开启7天访华行程——2025-07-14 10:11·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