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在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中,有一场被誉为传奇的战斗,那就是被誉为“22勇士飞夺泸定桥

在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中,有一场被誉为传奇的战斗,那就是被誉为“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战斗。这场规模虽不大的战斗,却意义深远,被历史铭记,永载史册。 红军长征,1934年到1936年,那是段啥样的日子啊?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红军硬是从南方杀到北方,翻雪山、过草地,吃不上饭是常事,子弹还得省着用。死了多少人?没法细算,但红军硬是挺过来了。泸定桥这场仗,发生在1935年5月,正值长征关键时候。大渡河挡路,水急得像野马,桥又是川军死守的咽喉。夺不下桥,红军就得困死在这儿,后面追兵还虎视眈眈。中央急了,下了死命令:必须拿下! 泸定桥是啥样?清朝康熙年间修的,100多米长,13根铁链晃悠悠地架在河上,平时走路都费劲,更别提打仗了。它连着四川和康藏,谁占了桥,谁就捏住了命脉。红军要北上抗日,桥就是生死线。 红四团,主力部队,接到任务后玩了命地赶路。5月28日,川军先到桥头,开始拆木板,想把红军堵死。川军头子李全山,手下第四旅,装备比红军强,机枪、迫击炮啥都有。可他们也有软肋——人少,累得够呛,拆桥拆得慢吞吞。红四团呢?团长王开湘带着弟兄们,240里路一天一夜跑下来,个个累得像狗,但咬牙挺住了。 5月29日早上,红军到桥西,趁川军还没站稳脚跟,直接开干,把西桥头的守兵打散。可麻烦还在后头:桥面木板拆了一半,只剩铁链,对岸还有川军的火力网。咋办?硬冲呗!团里开了个紧急会,挑出22个不要命的勇士,突击队队长是廖大珠,二连连长,江西高安人,1933年入红军,年轻但打仗老练。 5月29日下午4点,冲锋号一响,红军火力全开,机枪、步枪、迫击炮招呼对岸,压得川军抬不起头。22勇士上阵,每人腰上挂手榴弹,背上插大刀,手里攥短枪,爬上那晃荡的铁链就往前冲。雨下个不停,铁链湿滑得抓不住,下面是大渡河,掉下去就没命。川军子弹嗖嗖飞过来,铁链上火花四溅,可这帮勇士愣是没退。 快到东桥头时,川军放火烧稻草,桥头烟熏火燎,呛得人睁不开眼。廖大珠带头扑进火堆,衣服烧焦了都不管,挥着大刀就砍。其他勇士跟上,手榴弹炸了敌人的机枪窝,拼刺刀干翻了守兵。第二梯队赶紧铺木板,后续部队冲进泸定城,内外夹击。川军扛不住,李全山带着残兵跑了。黄昏时,红军拿下桥,伤亡才3人,川军却丢盔弃甲。 廖大珠是谁?江西高安人,1910年代初生在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小时候,地主欺负人,他看在眼里,恨在心里。1933年,红军在江西搞土改,分田地,他一听就激动,立马参军。扛枪、打仗、吃苦,他从不含糊,很快就当上了红四团二连连长。长征路上,他带着连队护主力,枪林弹雨里稳得一批。飞夺泸定桥,他被点名领突击队,带着22勇士玩命冲桥,立了大功。可惜,1935年到陕北后,他在一次战斗里牺牲了,才二十多岁。 他咋这么拼?就为那份信念——穷人得翻身,革命得成功。他的故事,红军里传遍了,后人听着都感动。 飞夺泸定桥,咋就这么牛?首先,它救了红军一把。大渡河要是过不去,红军主力就得被围死,跟当年石达开似的全军覆没。桥拿下后,5月30日中央红军顺利过河,继续北上,后来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才算胜利。这仗还鼓舞了士气,红军弟兄们一看,啥难关过不去啊?信念硬起来,后面雪山草地都不怕了。 再说精神层面,这22勇士的事迹,成了长征的标志。啥叫不怕死?啥叫团结?这仗就是答案。后来,泸定桥变了革命象征,2005年还建了纪念馆,22根柱子刻着勇士名字,每年5月29日都搞纪念活动。小孩课本里也有这故事,教他们啥叫拼搏。 战斗后,红军没停下脚步,翻雪山、过草地,1936年10月会师,挺进了陕北。22勇士里,像廖大珠、王海云这样的,后来牺牲了;少数活下来的,像李友林、刘金山,见到了新中国成立。泸定桥的事迹,没被时间埋没,反而越传越响。 文化上,这仗也火了。油画《飞夺泸定桥》、电影啥的,都拿它当题材。廖大珠的家乡高安,也拿他当骄傲,激励后人干大事。这段历史,不是高高在上的传说,是真真实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