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重心和打法,正在转向“饱和打击+反制穿透”这两件事上死磕。 先看俄军怎么打的。 一周内,1800架无人机,1200枚制导炸弹,83枚导弹砸向乌克兰。你可能觉得数字有点虚,但你换算一下,一天平均250多架无人机、170多枚炸弹,天天过节一样。这不是偶发袭击,这是按小时计算的饱和打击。对俄军来说,这种打法像是“烧库存+练协同”,对乌军来说,就是典型的一波接一波、没法睡觉的高强度消耗战。 而且从武器组合看,俄罗斯用的是“低端量产+高端引导”的混搭路线。沙赫德无人机打头阵,拖住防空系统,随后制导炸弹掀房顶,最后导弹清点名目标。这一套下来,就不是打你一个阵地,而是系统性地拆你基础设施、城市枢纽、军指核心。 咱客观讲,这种组合拳已经具备了现代战争的“压迫式节奏”。 再看乌克兰怎么回应。 泽连斯基公开说,乌方将继续在俄领土上开展无人机作战,用的词是“不对称战术”。这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打不过你正面,就拿无人机搞你后院。 这种做法本质上不是新鲜事,过去一年乌军就干过不少“黑海舰队后院起火”“莫斯科上空响警报”的活儿。但这一次有个明显升级:乌方已经把无人机“越境打击”定为战略反制工具了。 你可以理解成,一边是俄军用数量堆压制,一边是乌军在后方找缝钻、搞“战略骚扰”。这就是战争新阶段的写照——谁能耗,谁能忍,谁能撑到最后一口气。 这里面还有个值得敲黑板的点:“见证者”无人机的角色越来越重了。 泽连斯基亲口说,乌克兰击落了“数百架”。那说明什么?说明沙赫德无人机不是一次两次地“偶尔出场”,而是已经成为俄军战略级投送平台,天天上,反复用,打到你怕。 而且俄方之所以敢堆得起,就是因为它便宜、够多、打得准。几千美元一架的消耗品,去换你百万美元的防空导弹系统,乌方守一架亏一架,打到最后你防空系统本身就得靠众筹。 那中国该怎么看? 我们不是看热闹,而是从这里头得学门道:现代战争已经从“装备之战”过渡到“体系压制+无人集群+多源打击”的深水区了。 如果一个国家手里只有少数高精尖,但没有广覆盖的廉价火力平台,那打起仗来就是“稀罕着用”——最后不是不敢打,是根本没法打。反过来说,有体系、有弹性、有生产线,才是真正的底气。 总结一下: 这场攻防,不只是个战场的对抗,更是生产线与供应链的对决,是打通全链条之后的工业战争。战争的尺度,从来都不是前线决定的,而是后方能不能撑起前线的饱和度。俄罗斯看似“老三样”,其实是最先打明白这点的那个玩家。 乌克兰的“反穿透”战术能不能撑得住,不是看无人机飞了多远,而是看它有没有连续飞两年的资本。 这场仗,已经不是比装备,而是比“谁不先跪”。